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9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31篇
基础理论   9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2.
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基于物元分析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以武汉市为例,对其水资源的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武汉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到一定规模,但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工业用水效率低、污水处理率低),其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小.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武汉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提高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有效措施是扩展供水工程,同时应防治水环境污染、注意节水、走"集约"型用水道路.  相似文献   
3.
乡村重构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新内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出现阶段性的转变,是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论文通过建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测度指数和理论框架体系并以苏南地区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受乡村系统内外综合因素共同作用,城镇化、工业化、政府调控、乡村自身的更新改造和空间生产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和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未来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路径应是基于多重作用力和不同作用模式基础上的、以城乡资源空间重构为导向的综合创新路径,研究有助于丰富乡村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交叉性以及通过学科交叉实现学科创新,是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特征。本文探讨了地理学和资源科学融合的学科基础,指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自然资源的空间性、自然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和自然资源问题的应对性是地理学和资源学学科对象的共性;阐述了地理学、资源科学两者相互作用及其历史过程,梳理了地理学、资源科学与人地关系思想、可持续思想的发展关系,揭示了地理学和资源科学的差异性特征;地理学、资源科学的共性与差异性,促进了资源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据此,提出了资源地理学的学科内容与方向,论述其全球及国家战略支撑,展望中国资源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地认识中国地理学和资源学交叉融合的现状,从整体范畴上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理论和方法的移植创新,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提高学科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1,(1):119-126
谭其骧先生直接进行的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工作,包括地方志编目,古地理文献校补与注释,汇编、汇释与影印出版,主持古籍点校,古地图研究,以及撰写地理志等;此外他还呼吁大量翻印古籍,鼓励汇编古地理文献、编纂历史地理研究论著目录等。谭先生在具体的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工作中,善于进行理论概括,对古地理文献校释中史料的运用原则、地方志文献价值的认识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看法,对方志编目的方法、古籍整理的方法等也提出了实践可行的方法。谭先生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的成绩,除了历史地理实践工作的需要之外,与他早年在图书馆工作的经历和相关工作有密切的关系;他对历史地理文献研究的重视,对后来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解译获得不同时期(1988年、1995年、2001年和2005年)广佛都市区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信息,同时采用GIS技术并结合扩展强度指数对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建设用地总量从1988年的260.47 km2增加到2005年的1 360.93 km2,且主要增加量集中在1988-1995年;研究区扩展强度指数较大值出现在1988-1995年;1988-2005年,UII较高的区域出现在城郊地带;从扩展方向看,正东和西南一直保持较高强度的扩展;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受高速增长的经济和人口的推动,此外交通建设的完善也带动着城镇建设用地向外扩展.本文可为区域都市区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郁晖 《环境》2005,(12):36-37
治理禽鸟之疫,全球在行动 德国汉诺威大学植物地理学学院的Gian-RetoWalthe教授,在研究全球变暖引发的生态变化模式时指出:蝴蝶、鸟类可以轻易地飞越国界,迁徙到新的栖息地,它们是全球变暖和生态环境改变的最敏感的指示物种之一(《New Scientist》,2003.3).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让我们用来检验近几年频发的禽鸟疫情背后,承托的禽鸟生态圈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路径需要体现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来自乡村地理学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开展了深入讨论。核心观点如下:(1)乡村振兴需要遵循时空分异规律,重点关注乡村发展的时空传承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衔接,建立彰显地域特色和具有可操行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的人居环境、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和治理模式等转型。(2)力求城乡融合和联动,构建城乡复合多中心网络体系,创新采用“乡村群”空间组织模式,以乡村内生力、城镇辐射力与规划约束力共同驱动乡村振兴。(3)在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农业承载着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产品等多重功能,需要构建农业“全价值链”的发展路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产业兴旺。(4)在能源富集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前提下,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西南地区,依托山区特色生态、人文资源打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塑乡村旅游新品牌、构筑山水田园乡村家园;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应与“东北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有序分类推进;在长三角地区,应在全面认知乡村工业化到乡村城镇化,再到乡村特色化,到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阶段演化特征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在西北地区,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乡村“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在京津冀地区,需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核心将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体系替代以资源开采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传统农区,优化耕地利用转型同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耦合格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混杂性”特征的乡村,需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资产和资本属性,推进空间有序整合与活化,寻求多主体共同参与和缔造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人类研究地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如何把地理知识更加生活化、有用化是值得深入分析和探讨的话题。结合自然或人文现象或事件谈谈我们身边的地理学。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