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宋代关中平原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来了解此时关中平原干旱灾害的年度变化、等级差异、发生季节、地区间的频次分布情况。据统计,宋代关中平原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共319年,发生旱灾95次,平均每3.3年发生一次;旱灾频次在宋代早、中、晚期变化不均,早期发生频次最多,中期最少,晚期较少,但变幅较大。旱灾主要集中于春、夏两季;空间上关中自东向西灾害频次逐渐增多。在旱灾等级分布上,可划分为小、中、大、特大四级灾害,各占40%、35%、17%、8%。旱灾频发的原因主要有降水和气候异常波动、地形位置、人口增加、政治战争等。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0,(3):107-113
在岭南众多的古代碑刻中,宋代碑刻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建设类碑刻是其中的重要类型。宋代岭南建设类碑记载了地域历史变迁历程,书写了岭南社会情状,描画了地域风光,具有深厚的内蕴。这类碑刻文章文辞简练、工于剪裁、好发议论,文风工整稳健,体现了宋代散文之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3.
春来荠菜香     
荠菜,又名枕头草、粽子菜、菱角菜、地菜.十字花科植物,叶片呈缺刻或锯齿状,叶表面略灰白毛茸,根系发达、较深,伏地而生,多生长在田埂山野.根鲜具有特殊清香儿,味道清香鲜美.<诗经>唱道:"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说的就是荠菜.  相似文献   
4.
胡迟 《绿色视野》2013,(4):62-65
以前和父亲说到瓷器,父亲说,他最喜欢宋瓷,他说,宋代是文学艺术集大成的时候,许多方面都发展到了最高峰。父亲的审美很符合艺术史的主流观念。但我对享有盛名的宋瓷却一直反应平平。怎么说呢,它就像宋代画院里的画,技艺精湛,也不乏意趣,但就是,不动人。我的意思是说,它没有打动我。有一次,去上海博物馆,无意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9,(4):116-121
宋代粮食仓储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宋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为各类粮仓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粮食的商品化不断加强,通过购买获取粮食成为仓粮来源的重要途径;粮食仓储无论在调节粮食市场,还是在赈灾救荒中,都更加体现了市场化的倾向;随着社会的进步,宋人对仓储与市场的联系认识也不断提高。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对粮食仓储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仓储与市场联系加强,也是宋代粮食仓储制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一树樱桃带雨红",词里的画面美得让人心动。初夏时分,樱桃黄了红了,小雨初霁,葱茏的叶间掩映着晶莹剔透的红樱桃,上面挂了颗颗透明的水珠,有风吹过,水珠扑簌簌地落下来,却惊不走正在啄食的鸟雀。南唐冯延巳的《罗敷艳歌》并不是上乘的佳作,唯独这句"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却传诵千古。其实,在古人淡淡的落寞里,我们读到的不仅是别样的美丽,更有樱桃的精致。樱桃应当属水果中的贵族,它似周作人笔下那不解饿的小小点心,更如林黛玉浅吟低啜  相似文献   
7.
宋朝的冬天     
张宏宇 《环境教育》2011,(12):94-94
朱敦儒鹧鸪天有诗句:"检尽历头冬又残,爱他风雪忍他寒。"英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在宋朝诗词人的笔端,宋朝的冬天有些凄凉,或许因为梅是冬天最坚强的尤物,描写宋朝的冬天的诗句也总是与梅有关。"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是宋人陆游笔下的《初冬》,写梅来表达冬天,王安石更有独到之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害是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的自然灾害之一。根据《宋史》等书记载,对宋代320年间的地震灾害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以认识两宋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地震发生后,宋朝政府积极展开救灾与论政,以帮助灾区度过困难并总结治国方略得失,以增强政府抵御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灵璧-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这是宋代诗人方岩为赞美灵璧石所留下的千古绝句!华夏瑰宝灵璧石与英石、昆石、太湖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并居首位,而渔沟镇是灵璧石的主产地,也是灵璧石文化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变化翻天覆地,各领域的建设日新月异,但水利工程建设却依旧如故,显得滞后。许多城市地上建筑搞得热火朝天,到处高楼林立,广场纵横,但下水道系统,尤其雨水收集系统,还是20年乃至30年前的样子。甚至有的地方老城区近7成管网的设计还保留着前苏联模式,有一些城区甚至“民国年代的排水管还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