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SDI)对湖北“两圈”各市州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而后利用9年的人均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年平均增长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和足迹承载量比值年平均增长率及2006年相关数据对未来44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截至2006年底,湖北省有一半以上国土面积的生物资源开采超过当地土地负荷,人均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持续下降,资源日益紧张,呈不可持续发展;武汉城市圈2006年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超出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的32%;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简称:鄂西生态圈)除襄樊、荆州、荆门因人口多,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较大等原因导致SDI值较高外,其他市州的SDI值均较低;神农架的SDI最小;武汉城市圈人均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呈负增长,人口控制较好,足迹承载量比值增长较快;鄂西生态圈人均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呈负增长,增长速率大于武汉城市圈和湖北省,人口控制较差,足迹承载量比值增长较慢;按照现有发展模式,无论是武汉城市圈还是鄂西生态圈,无论其当前发展是可持续性还是不可持续的,未来他们都将进入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因此,对“两圈”进行规划时要根据各自发展现状制定长期、科学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998-2008年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及其组成、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和生物资源生态赤字(盈余)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生物资源生态足迹组成以耕地为主,其他生态生产性用地的足迹比例较小,各市州生物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小于省均值,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先升高后降低,各市州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由大到小排序为:黄冈、孝感、武汉、咸宁、天门、黄石、仙桃、鄂州、潜江,生态赤字呈增大趋势;鄂西生态圈除神农架外其他各市州的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均较大,林地足迹占主要地位,其总量对全省的贡献较大;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大于省均值,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呈增高趋势,各市州由大到小排序为:宜昌、十堰、襄樊、荆州、恩施、随州、荆门、神农架,该圈一直保持很高的生物资源生态盈余,但盈余值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和整合大南岳旅游圈旅游资源,以研究区域内47个旅游景区为样本,运用图表法、空间计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南岳旅游圈的资源类型和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均匀分布特征,在距离衡山10—12.5km处出现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现象,旅游交通网络不完善、区域内旅游交通通达度和可达性较差、各旅游景区间联系强度较弱。针对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4.
随着徽杭高速公路的开通,打造大黄山旅游圈成了当前发展安徽省旅游的一个热点.锻造大黄山旅游圈概念,将黄山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将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以及周边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旅游景点由单一的观光旅游转化为复合型、立体型的旅游,提升黄山旅游的档次和品位.在提升世界双遗产黄山观光产品的基础上,着力开发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的徽州文化体验与皖南山水休闲度假产品.加强区际协调,实行"东进北拓西联"战略,以旅游产业接轨为突破口,以旅游经济一体化为先导,借助杭州、苏州和上海大都市建设平台,主动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把黄山建成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长三角"的后花园.  相似文献   
5.
中国要进一步发展就要走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向海洋战略强国迈进。创建"大三亚与南海国际旅游圈"可促进南海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海南海洋大省的整体形象,实施"大南海"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实施国家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国内旅游开发趋近成熟,规模效应初显,旅游目的地竞争也应适时调整策略.整合资源、抱团竞争成为区域旅游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开封作为“七朝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北宋遗留的历史胜迹非常丰富.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开封“宋文化”主题为切入点,以区域旅游整合开发为指导理念,提出文化旅游圈的构想,论述了“宋文化”旅游圈的功能与构建对策,以期为构建此文化旅游圈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皖江城市群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背景下及区域交通网络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式下,对皖江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和影响范围研究就显得必要。以该地区10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为主线,以界定旅游中心节点、测算旅游经济联系量和场强模型为手段,构建皖江城市群旅游圈。研究表明:以合肥和芜湖为双核的皖江城市群大旅游圈,其内部分为3个次旅游经济圈,北部以合肥为中心,包括六安区域、滁州和含巢湖整个水面的大部分区域的合肥旅游圈;西南以安庆为中心、池州为副中心,含铜陵一部分地区的安庆旅游圈;东南以芜湖为中心、宣城为副中心,包括马鞍山和部分巢湖区域、部分铜陵区域的芜湖旅游圈。最后提出了3个旅游经济圈发展的旅游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8.
省会经济圈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作为安徽省重点打造的三大旅游板块之一的泛巢湖旅游国家级旅游区的形成,依托于安徽省会经济圈,认为构建省会旅游圈是泛巢湖旅游板块形成与合作的重要空间模式。分析了安徽省会旅游圈的空间结构和合作措施,为泛巢湖旅游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溢出被用于特指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在开放经济下,城市之间的旅游溢出效应广泛存在.以珠三角、长三角等多核心旅游圈为实证对象,分析了旅游圈内部合作与竞争的溢出效益.在界定单核型旅游圈的基础上,对昆明-滇西北旅游圈的溢出情况进行测度和分析,并将测度结果可视化显示.分析结果表明:①单核心旅游圈内部正溢出效应比多核心旅游圈更显著;②旅游溢出效应总体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但当接受区的旅游差异度和旅游吸引力较大时,会产生跳跃溢出现象;③在旅游溢出效应的计算中,对交通方式、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的综合考量比单纯用地表球面距离更准确.  相似文献   
10.
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经济联系与区域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圈是推进区域旅游发展的有效载体,对区域内各地区间旅游经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以资源主导型的环鄱阳湖区域为例,根据该区域旅游经济现状,以该研究区5个地级市所属的国家3A级及以上67个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从景区景观质量引力指数、旅游规模和交通可达性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测度2003~2015年各地区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及其演变情况,揭示环鄱阳湖区域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呈现出快速增长且联系紧密、区域差异较明显、交通作用逐渐增强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环鄱阳湖旅游圈区域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以及圈内各地旅游经济联系的思路,形成多极核的网络化结构旅游圈层格局,并演进为区域旅游圈的一般结构模式,为推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