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198篇
废物处理   51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87篇
基础理论   1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微塑料是一种存在于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新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废弃塑料制品,其存在污染范围广、潜在环境污染大的问题.废塑料再生企业生产废水中微塑料浓度远高于其他类型废水,对其生产废水中的微塑料进行处理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模拟废塑料再生过程的生产废水并进行微塑料去除的絮凝沉淀试验,研究絮凝剂投加量、pH、水力快速搅拌条件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废水中微塑料去除率及其各因素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当PAC (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10 mL,PAM (聚丙烯酰胺)投加量为7 mL,pH为9,水力快速搅拌条件为100 r/min下维持40 s再200 r/min下维持40 s时,微塑料的总去除率最高,达91%.②PAC投加量是影响微塑料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其次是pH.③微塑料的去除率与其本身的密度有关,密度大的ABS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去除率最高,密度小的PE (polyethylene,聚乙烯)去除率最低.④不同粒径区间的微塑料去除率区别较大,粒径小(0.1~0.25 mm)的微塑料去除效果最好.研究显示,通过控制PAC和PAM的投加量、pH和水力搅拌速率等条件,能够有效将废水中的微塑料通过絮凝沉淀的方法去除,从而达到净化含微塑料生产废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结合行业信息并基于动态物质流模型,本文对1950~2050年间中国乘用车塑料流量与存量进行了历史测算与情景分析.历史测算表明:1950~2018年国内乘用车行业累计消耗了以聚丙烯(PP)、聚氨酯(PU)等为主的塑料3278万t,产生了337万t塑料废弃物;报废汽车拆解后的车用废塑料仅28%得到回收利用.针对未来情况,本文设计了乘用车保有量、单车塑料使用量两大关键因素下的不同情景组合.结果显示车用塑料存量及废塑料产生量将大幅增长,到2050年存量将达到0.7~2.7亿t,废塑料产生量将达到500~1600万t,汽车拆解和塑料再生等相关行业对此应充分关注.到2050年车用废塑料回收率若能提升至80%,将减少376万t/a的车用废塑料填埋或焚烧,显著减少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3.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鱼内脏及河流底泥中的铜。鱼内脏经组织捣碎机捣成匀浆后,加硝酸消解;底泥则经氢氟酸和高氯酸消化。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回收率较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P1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CO2 reduction and waste management policies for Japanese petrochemicals. The pros and cons of this modelling approach in comparison to other tools is elaborated. This i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 model code and the modelling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2 policies can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waste flows and waste policies can have significant CO2 benefits. As a consequence both effects must be considered in policy assessment. Pricing instruments are recommended instead of regulations because of the complex physical relations in the materials life cycle that extend beyond sector boundaries. A taxation approach is superior to a subsidy approach because rebound effects can be avoided.  相似文献   
5.
煤烟型大气污染解决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点介绍了新型燃煤工艺——水平火焰无烟工业炉及其特点,并提出排烟尾气处理的资源化方案。  相似文献   
6.
废塑料与炼焦配煤共焦化产物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kg模拟焦炉,进行了首钢炼焦配煤与北京市石景山区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的共焦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废塑料有提高焦油收率和减少水的收率的趋势;但添加废塑料对成焦率、焦油产率及水产率的影响随废塑料处理方法和废塑料添加比例的不同而有差异;采用废塑料型煤或废塑料型煤破碎物与配煤共焦化在提高废塑料添加比例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废旧塑料是重要的再生资源,合理利用不仅环境保护,也将增加经济效益,阐述了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情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水中微量铝的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HAc-NaAc缓冲溶液(pH4.5)体系中,利用(1-(2-萘酚(PAN),Al^3^+与Cu^2^+-EDTA发生定量交换反应,用氯仿萃取出Cu^2^+-PAN,用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的Cu^2^+,以间接测定AL^3^+。方法的最佳线性范围为0.1-1.0mg/L,最低检出浓度为0.1mg/L;测定河水,饮用水,地下水中的Al^3^+,其回收率在85.0%-109%之间,变异系数为1.5%-  相似文献   
9.
石灰凝胶阻化剂防灭火技术在高硫矿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现有凝胶阻化剂防灭火机理的基础上 ,笔者针对我国高硫煤矿采空区发火特点 ,研制出石灰凝胶阻化剂的配方 ,并对其防灭火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 ,确定了喷洒该种阻化剂的工艺过程及其应注意的问题。根据现场试验的测定数据表明 ,石灰凝胶阻化剂对高硫煤矿的防灭火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Portable Fuel Containers (PFCs) made for consumer use can, under unusual circumstances, develop a flammable atmosphere in the container headspace. In order to prevent an inadvertent ignition from causing flame propagation into this headspace and a subsequent explosion or flame jetting, PFC manufacturers are developing prototype Flame Mitigation Devices (FMDs) for installation in the PFC. A test method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o determine if the installed FMD will indeed prevent flame entry into the PFC in a high-challenge flame propagation scenario. The method entails the use of a butane-air mixture ignited in a 5 cm diameter, 12 cm long tube attached to either the container neck or a spout on the container neck. Two concept FMD designs have successfully prevented repeated attempts at flame propagation into the PFC and have also produced encouraging results in tests for fuel flow restriction, duel dispensing nozzle friction, and prolonged fuel exposure. Versions of these tests are currently being promulgated in a draft ASTM standard on PFC FM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