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160篇
基础理论   8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This work, carried ou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PRISMA II project, aims at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the Po River flow on primary productivity, measured by C with in situ sample incubations. A total of four cruises was carried out in late winter and early summer (1996-1998) along transects from the coast offshore. In both seasons, the highest primary productivity was found in the most oligohaline stations. The effects of the Po River inputs were therefore clearly evident in the westernmost area, both in high productivity values and in the shape of productivity profiles. In late winter, extensive blooms of Skeletonema costatum and 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 resulted in productivity values that were sometimes higher than in early summer. In early summer 1996, greatly reduced river flow clearly influenced productivity which was much lower than in 1997.  相似文献   
2.
以白洋淀、衡水湖、于桥水库、松花湖、大伙房水库和小兴凯湖沉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北方六湖库沉积物中Cu、Zn、Pb、Cr、Ni等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外其他水域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多因素比较,探讨了六湖库主要重金属污染源的差异性,区域分布特征以及与国内外其他水域污染的相似性和区别.结果表明,六湖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六湖库之间主要重金属污染源存在差别.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未出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其中Zn、Pb存在富集现象,但Pb含量与历史数据相比出现下降,Zn的含量与其他地区相比整体偏高.大伙房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较重,Cu、Zn、Pb、Cr、Ni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6.28,142.3,17.44,97.9,44.44mg/kg.小兴凯湖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最低,Cu、Zn、Pb、Cr、Ni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41,63.90,13.37,56.36,26.09mg/kg.六湖库综合风险评价结果为大伙房水库>于桥水库>白洋淀>衡水湖>松花湖>小兴凯湖,重金属整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低.  相似文献   
3.
IntroductionContaminationofediblevegetationbypersistent,ubiquitouschemicalssuchasPCBs,dioxins,pesticides,andherbicidesprovidesamajorexposureroutetohumans ,domesticanimalsandwildlife .Uptakeoftheseorganicchemicalsbyplant,andsubsequentdistributionintheplan…  相似文献   
4.
粤西震旦系Z~b组和Z~c组是重要的含金建造。原岩为一套陆源碎屑岩,其中夹有少量中酸性凝灰岩。建造中的金丰度高于克拉克值2-4倍,金的丰度及其分布主要受变质岩的基性程度,硫化物及有机质数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根据1996-1998年对黄海北部中国虾放流增殖水域的调查,对该水域的污染状 评价,结果表明,除个别站位COD、Cu、Zn、Hg有少量超标外,综合评价和单因子评价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规定的要求,水质良好,适合幼对虾的栖息和生长。但污染物含量特别是重金属含量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总被引:56,自引:4,他引:56  
王涛  吴蔽 《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55-358
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主导因素。人类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造成北方地区农牧交错带的逐渐北移,大面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以风沙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沙漠化过程得以发展。我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的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已达近35万km2,其蔓延的速率呈加快的趋势。据历史资料分析、野外调查和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对典型沙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过程的发展及其防治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海堤工程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并提出减轻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 ,以保证工程充分发挥其效益。  相似文献   
8.
广东罗浮山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罗浮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是驰名中外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也是广东省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植物201科676属1168种,分别占广东维管植物的718%、411%、166%。罗浮山生物资源很丰富,有药用植物和油脂植物等,也有不少国家保护植物和保护动物,而且自秦汉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论文对罗浮山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提出了5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Cutler P 《Disasters》1984,8(1):48-56
This paper, completed in January 1984, begins by briefly outlining the contrasting views of price behaviour during the last Ethiopian famine (1972–1974) put forward by Seaman and Holt (1980) and Sen (1981). A hypothesis is developed to account for peasant behaviour and price responses under developing famine conditions. This is then tested with data recently made available. The paper concludes by summarizing the finding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famine forecasting, and argues that famine conditions in Northern Ethiopia are likely to worsen during 1984.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来广东冬季寒害的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广东省86个地面气象站近50年(1951-2000年)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针对冬季经济林果的寒害指标,统计分析了近50年冬季寒害的特征.分析得出:(1)广东冬季寒害频数北多南少,各地平均年均1次,其中严重寒害近4成,严重寒害中又以降温型亚类Ⅲ最为典型,占6成以上.(2)寒害过程降温幅度平均达13.6℃,且越往南越大;过程最低气温平均2.6℃,高于冻害临界值0℃;寒害过程降温平均历时4d.(3)寒害分布于10月末至3月底,其中12月到1月累计占85%,月际分布大致呈以1月为峰值的单峰型;亚类Ⅲ12月和2月多于1月,呈双峰分布.(4)1980年是广东冬季气温变化的分水岭,寒害年均综合频数前30年多(160站次),后20年少(96站次).(5)近50年广东冬季寒害年代际变化特征为:50,60,70年代逐渐增强,80年代迅速减弱,90年代有所回升(依然弱于50年代),年代际寒害由强到弱顺序为:70年代,60年代,50年代,90年代和8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