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17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61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稀土王国"江西省赣南地区离子型稀土矿对周边水体环境的影响,以离子型稀土矿分布密集区定南县濂江月子河流域和龙迳河龙头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研究区特征污染物ρ(NH4+-N)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揭示其主要污染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离子型稀土矿停产整顿半年后,濂江月子河流域和龙迳河龙头流域ρ(NH4+-N)超过1.00和2.00 mg/L的采样点分别达72%和68%;pH范围为2.95~7.66,平均值分别为6.23和5.53,水体总体上偏酸性;ρ(TN)、ρ(NH4+-N)、EC与ρ(NO3--N)变异系数较大,均介于0.80~1.50之间.②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ρ(NH4+-N)与ρ(TN)、EC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ρ(NH4+-N)与pH呈显著负相关(P < 0.05).③流经稀土尾矿区的水体中ρ(NH4+-N)随距离增加呈现明显的空间梯度分布特征,即距稀土矿区边界200 m处水体中ρ(NH4+-N)最高(12.20~200.00 mg/L),其次为1.15 km内(3.69~11.80 mg/L)及3.5 km以上水体(0.80~1.51 mg/L),矿区周边未受到采矿活动影响的水体中ρ(NH4+-N)最低(0.03~0.15 mg/L).④PCA结果表明,2条河流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为ρ(TN)、ρ(NH4+-N)、pH和EC,主要受到周边稀土矿山尾矿的强烈影响.研究显示,离子型稀土矿原位浸矿开采停产半年后,重点小流域水体中ρ(NH4+-N)高概率超标的现状仍然存在,受稀土开采活动影响较大.建议进一步开展重点小流域NH4+-N剩余"库容"精算和矿山周边地表水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2.
两个8级地震的预测在某种程度上被验证了。一个是 2001 年11月14 日昆仑山口西 8.1 级大震,另一个是 2003年9 月27日中蒙俄交界处的7.9 级地震(矩震级为 8级)。基于月球最北直下点的引潮力触发效应和8级大震的三性法分析,我们预测在2005~2008年间,西藏南部和附近地区可能再次发生 8级大震。  相似文献   
3.
为深化对广西南部地区印支期造山运动深部动力学机制的理解,采用该地区三叠纪强过铝质火成岩的岩石化学数据提取其源区熔融温度以及成分特征方面的信息。结果显示:广西南部三叠纪强过铝质火成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形成于印支期后碰撞构造背景中。它们的Al2O3/TiO2小于100,CaO/Na2O多数大于0 3、少数小于0 3。同时,这些强过铝质火成岩的Al2O3/TiO2与其SiO2含量有正相关趋势,而CaO/Na2O与SiO2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些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强过铝质火成岩部分源于泥质岩的部分熔融,部分源于砂岩或正变质岩的部分熔融,但不排除后者可能是泥质岩部分熔融产物和玄武质岩浆相混合的结果;同时这些强过铝质火成岩形成源区的温度高(>=875℃)。因此,广西南部三叠纪时期的深部能量来自以底侵玄武岩浆加热作用所体现出来的软流圈地幔的平流热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4.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southern Andes and Antarctic Peninsula is a key to explain the break-up of Gondwanaland. "Cuspate" , "Arcuate", "Continuing". "Overlapping" and "Modified Gulf of California" model illustrated, to some extent, southern Andes-Antarctic Peninsula relations. However, those models did not discuss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specific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two Plates' divergence. "Wedge" model, on the bases of eight geological evidences including tectono-stratigraphic unit, strike-slip fault system, carthquake, igneous activity and so on, not only discussed southern Andes-Antarctic Peninsula relations and its evolution process, but also presented an argument that Scotia minor-plate, which once acted as one part of Pacific Plate wedged in between the two Plates and gave rise to the break-up of Gondwanaland-The argument represents the the latest achievement made in geological research there. On the whole, all models mentioned-above are, more or less, of one-sided view. Where the dynam  相似文献   
5.
陕南近期两次特大暴雨天气成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天气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陕西秦岭山脉南麓两次小范围特大暴雨(2002年6月8日佛坪特大暴雨与2003年8月29日宁陕特大暴雨) 发生的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垂直环流和热力学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在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下,高空急流与低空急流耦合形成低层辐合与高空辐散垂直结构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是小范围特大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coastal wetland ecosystem in the southern Laizhou Bay have been changed greatly and influenced by regional hydrological changes. The coastal wetlands have degrad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latest 30 years due to successive drought, decreasing of runoff, pollution, underground saline water intrusion, and aggravating marine disasters such as storm tides and sea level rising. Most archaic lakes have vanished, while artificial wetlands have been extending since natural coastal wetlands replaced by salt areas and ponds of shrimps and crabs. The pollution of sediments in inter-tidal wetlands and the pollu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sub-tidal wetlands are getting worse and therefore “red tides” happen more often than before. The biodiversity in the study area has been decreased. Further studies are still needed to protect the degraded coastal wetlands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火焰脉动在火灾领域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燃料类型的火焰脉动形成机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火焰脉动现象研究中常用的脉动频率测量方法,列举了LDV、TDLAS、自由基团高频采集等新方法;介绍了池火脉动、射流/羽流气体火脉动在不同燃烧器尺寸,不同外部环境和不同燃料比等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内容与进展;对常见的3种不同的火焰脉动模型进行描述和归类;对火焰脉动的规律、机理等在火灾领域的早期识别和检测中的作用、特殊条件对于火焰脉动频率的影响和更加精细的火焰脉动模型的研究等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陕南清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了清代(1644-1911年)陕南霜雪灾害等级、阶段变化及不同等级灾害周期性等。统计分析显示,陕南清代发生霜雪灾害28次,平均每9.57年发生一次;霜雪灾害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灾害总频次的21%,72%和7%;清代霜雪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1644-1668年和1819-1868年的第1、第3阶段为灾害多发期,而1669-1818年和1869-1911年的第2、第4阶段为灾害少发期。霜雪灾害的自相似性揭示了灾害的分形性,分形结果显示陕南地区清代各等级灾害呈周期变化,且这些灾害的集中性非常强。陕南清代轻度、中度和重度霜雪灾害发生分别存在着16~18 a,7~8 a和46 a振荡周期。该地区霜雪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偏暖月的持续性降雪、积雪或由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造成的。初步确定陕南清代发生了两次霜雪灾害气候事件,时间在公元1649-1663年和1817-1842年。  相似文献   
9.
东北玉米低温冷害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东北地区4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温度资料和近20多年玉米生育期资料,基于热量指数构建生育阶段冷害指数,采用EOF分析、Mann-Kendall法、子波变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近50年东北玉米4个生育阶段低温冷害时空分布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全区平均冷害强度呈极显著的减弱趋势,地区间冷害变化趋势呈现差异化特征,冷害强度减弱趋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阶梯状递增;4个生育阶段冷害指数EOF第一模态均呈冷害空间变化趋势一致的特征;冷害强度呈较明显的减弱趋势,第1到第4生育阶段减弱趋势逐渐增大,突变均发生在1990年代中期;冷害强度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出苗—七叶、出苗—抽雄存在明显的23、25年周期,出苗—乳熟、出苗—成熟均具有较明显的3年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济南市南部山区50年降雨资料的分析,得出南部山区年降雨量为648mm,降雨季节性明显,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8月份的降雨特点;采用皮尔逊Ⅲ型曲线拟合了降雨频率曲线,分析了降雨量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得出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的频率是2%,年降雨量在640mm以上的频率是50%。最后采用一维坡地径流模型对南部山区内的典型丘陵的产流量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和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