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6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Fe2+和Fe3+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祥  黄勇  巫川  王孟可  袁怡 《环境科学》2014,35(11):4224-4229
通过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研究了Fe离子浓度及价态变化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的影响.短期浓度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铁离子浓度由0升高到5 mg·L-1时,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因受刺激而逐渐增强;当进水铁离子浓度大于5 mg·L-1时,因厌氧氨氧化反应产碱,铁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生物活性未受到影响.不同价态铁离子浓度变化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的影响无明显区别.长期价态影响结果表明,经过71个周期培养,含Fe2+进水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R1脱氮效能(以氮计)由0.28 kg·(m3·d)-1升高到0.65 kg·(m3·d)-1,是含Fe3+进水反应器R2的1.28倍.因此Fe2+更适合厌氧氨氧化菌生长的需求.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Fe3+易导致厌氧氨氧化反应器R2内氨氮过量转化,亚硝氮与氨氮转化比(1.17)明显低于含Fe2+进水的反应器R1内亚硝氮与氨氮转化比(1.24).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波长法和双波长法,分别考察了KH2PO4、H3PO4、H2SO4、KNO3、牛肉膏和蛋白胨对Cr(III)和Cr(VI)质量浓度测定的影响。结果显示,Cr(III)和Cr(VI)在测量中是相互影响的,并且Cr(III)对Cr(VI)影响较显著。在单波长法测定中,牛肉膏、蛋白胨及2种酸对Cr(III)和Cr(VI)的影响较钾盐对其影响更为显著,H3PO4和H2SO4对Cr(III)和Cr(VI)的特征吸收峰值影响最大,降低幅度在20%~50%。这些物质对双波长法测定Cr(VI)几乎没有影响;但对Cr(III)测定中,H2SO4和H3PO4的影响较大,其相对误差分别为14.57%和8.87%,其余物质产生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6%。因此,双波长法可用于生物样品中Cr(III)和Cr(VI)的测定,线性范围分别为0~160 mg/L和0~80mg/L。  相似文献   
3.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和化学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外源亚硒酸盐和硒酸盐态硒在土壤中的价态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旨在为富硒蔬菜的开发和硒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当土壤中外源施入亚硒酸盐时,小白菜不同生长时期土壤总硒、Se(Ⅳ)和Se(0)含量均随外源硒浓度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而当土壤外源施入硒酸盐...  相似文献   
4.
诱导动力学-停流流动注射光度法测定水中铁的价态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Fe(Ⅱ)-Cr(Ⅵ)-Ⅰ^-氧化还原反应的诱导作用,提出了诱导动力学-停流光度法测定Fe(Ⅱ)的方法并建立了测定条件:〔Cr(Ⅵ)〕=1.8×10^-3mll·L^-1,〔Ⅰ〕=2.0×10^-2mol·L^-1,pH=1.9,590nm;在此条件下,线性范围为0-2.2μg·mL^-1,检测限为0.009μg·mL^-1Fe(Ⅱ);25倍的Fe(Ⅲ)对测定无干扰。测定Fe(Ⅲ)后,将Fe(  相似文献   
5.
利用不同反应器条件(SBBR、Fe (0)-SBBR、Fe (Ⅱ)-SBBR、Fe (Ⅲ)-SBBR)对腈纶废水进行处理,探究不同价态铁对腈纶废水处理过程及此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Fe (0)/Fe (Ⅱ)/Fe (Ⅲ)-SBBR对腈纶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特别是NH4+-N,去除率均在90%以上;整个运行周期内Fe (0)-SBBR处理效果最好.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Fe (0)/Fe (Ⅱ)/Fe (Ⅲ)-SBBR优势菌在属水平上差异显著,Fe (0)-SBBR主要以Gemmata、Planctomyces、Aridibacter、Fluviicola等属为主;Fe (Ⅱ)-SBBR主要以Thermomonas、Aridibacter、Bacillus、Paracoccus等属为主;Fe (Ⅲ)-SBBR主要以Planctomyces、Bacillus、Nostocoida、Aridibacter等属为主;与对照组SBBR相比,Fe (0)-SBBR对其处于相对劣势的菌有很好的刺激生长作用;Fe (0)和Fe (Ⅲ)对微生物群落的改变大于Fe (Ⅱ).  相似文献   
6.
以扬州第四水厂沉淀后的出水作为原水,模拟突发LAS污染,通过投加碳基高价银分子晶体电池进行应急处理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碳基高价银分子晶体电池对LAS的吸附,在30min内能达到81%的吸附容量;碳基高价银分子晶体电池对LAS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式;溶液pH小于5时,吸附效果较好;对进水浓度小于4.75mg/L的LAS污染水样,接触时间在10min以内,便能使出水中LAS的浓度达到生活饮用水0.3mg/L的限值。  相似文献   
7.
吕永涛  刘婷  曾玉莲  孙婷  张瑶  王磊 《环境科学》2017,38(5):1991-1996
为减少生物短程反硝化对外碳源的依赖,研究了无机环境下Fe(0)-活性炭强化短程反硝化的脱氮效果,并探究了不同铁碳比及初始pH值对系统脱氮效果及N+2O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Fe(0)-活性炭可强化生物短程反硝化,将亚硝氮去除率由7.4%提高到31.1%.当m(铁)∶m(碳)由2∶1降至1∶1和1∶2时,反硝化速率与亚硝氮去除率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m(铁)∶m(碳)为1∶1时达到最大,分别为5.58 mg·(g·h)~(-1)与41.1%,且此时N+2O的释放量较小,为0.10 mg.当pH值由6.0升至9.0的过程中,反硝化速率由7.39 mg·(g·h)~(-1)下降至5.96 mg·(g·h)~(-1),N+2O的释放量由0.19 mg下降至0.12 mg.以上结果表明,在m(铁)∶m(碳)为1∶1和pH为弱酸性的条件下,Fe(0)-活性炭能强化短程反硝化获得较好的脱氮效果,但低pH值会增加N+2O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8.
2008年4月在上海城区(徐家汇)和浙江临安大气污染本底站2个地区同步采集PM2.5样品,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EDS)和同步辐射相关技术对两地PM2.5的微观形貌、化学元素组成及来源,以及重金属元素Zn的价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徐家汇、临安的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31.6±65.2),(83.5±22.9)μg/m3.徐家汇地区PM2.5主要由烟尘、飞灰、矿物质等组成;临安地区PM2.5中主要为不规则形貌颗粒物.上海城区PM2.5中重金属元素的浓度明显高于临安地区样品.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的结果显示,两地PM2.5中的Zn元素都以ZnSO4为主要存在形式.富集因子法分析19种元素中,除K、Ca外,其他元素在PM2.5中富集程度上海均高于临安地区.  相似文献   
9.
巴蓓  石林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10):67-69,161
文章研究了粉煤灰在热处理过程中汞的逸出规律,通过改变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通气流量等条件,利用安大略水法,对逸出的零价汞(Hg0)和二价汞(Hg2+)以及总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加热温度达到400℃时,飞灰中的可挥发汞已基本完全释放,逸出量大约为0.2μg/g。当加热温度升高到600~1 000℃之间时,零价汞含量明显降低,而二价汞含量明显升高,可以观察到较为明显的零价汞氧化为二价汞的现象。汞的逸出量与氧化程度主要与加热温度有关,而加热时间与通气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在1 000℃,加热时间30 min,通气量0.5 L/min的条件下,可挥发汞将完全逸出并有部分零价汞被氧化。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在对粉煤灰进行加热处理时,需要对其中汞的二次释放现象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氯代苯类化合物对江水细菌的毒性及QSAR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细菌生长抑制实验,测定了18种氯苯类化合物对长江水中混合细菌的毒性,得到24 hIC50值,-1gIC50为3.65~4.32,其中,毒性最弱的是氯苯,毒性最强的是1,2,4-三氯苯.选用分子连接性指数法对毒性数据进行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研究.结果表明,氯苯类化合物对江水细菌的毒性与苯环上取代基的种类、数目和位置有关,价分子连接性指数0XV和7XCHV能够很好地描述氯苯类化合物对江水细菌的毒性.方程-1gIC50=0.8390XV-25.3727XCHV+0.802的稳健性很好,该模型的预测值与毒性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9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