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说到大数据,最近互联网各种热词很多,各种概念满天飞,其中不乏忽悠一说。大数据到底是什么,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小平 《绿叶》2010,(Z1):176-181
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是人口过剩,而非"老龄化"危机。在机械化、自动化、机器人迅猛发展的时代,加速"老龄化"进程,在人均占有财富上有利于全体中国人,自然也就有利于老年人。如何保障老年人分享人口减少过程中机器所提供的巨额红利?需要精心的制度安排: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缩小法定养老金差距;实行低水平、广覆盖、高险保政策;鼓励老年人去中小城镇和农村养老;将超生父母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若中国的人口总量在未来100年内降到8~10亿,200年内降到3~5亿,美加澳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相似文献   
3.
影片《暗恋·桃花源》让我们看到几段不同的人生之路,其对人生的思考有强烈的寓言性,通过对其的分析发现,桃花源其实是潜意识中梦境的再现,既有"乌托邦"式的浪漫又有现实的讽刺。  相似文献   
4.
李广益 《绿叶》2011,(1):112-114
1975年,美国作家卡伦巴赫(Ernest Callenbach)出版了一部题为《生态乌托邦》(Ecotopia)的小说。在被二十家出版社拒稿之后,小说勉强付梓。但岁月终于成就了这部名著:随着环保运动在全世界兴旺发展,《生态乌托邦》多次再版,不仅成为环保启蒙的  相似文献   
5.
6.
李小平 《绿叶》2010,(1):176-181
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是人口过剩.而非“老龄化”危机。在机械化、自动化、机器人迅猛发展的时代.加速“老龄化”进程.在人均占有财富上有利于全体中国人.自然也就有利于老年人。如何保障老年人分享人口减少过程中机器所提供的巨额红利?需要精心的制度安排;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缩小法定养老金差距;实行低水平、广覆盖、高险保政策;鼓励老年人去中小城镇和农村养老;将超生父母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若中国的人口总量在未来100年内降到8~10亿,200年内降到3~5亿.美加澳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相似文献   
7.
工业文明对农业的改造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习惯于快餐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快餐文化把我们对事情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降低了。 我们处于怎么样的浪潮?世界农业三分天下,包括日韩在内的亚洲,发展的都是小农经济。世界在统一发展中是否存在统一模式?在农业领域中,差异太大了,没有统一模式可言。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是多样性,农业具有多样性,是生态文明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夏自龙 《绿叶》2012,(2):108-112
我们都曾经背诵这样一个论断:父权制度并非亘古就有,历史上曾经存在着一个母系氏族社会。这个观点被广泛地写进了各种教科书,但这并非恩格斯的原创,它实际上取自与恩格斯同时代的古典学教授巴霍芬。在其名著《母权论》中,巴霍芬根据古典神话与历史记载,提出了这个划时代的观点。这本书后来成了几乎所有女性主义者的必引之书,虽然里面的诸多观点不乏争议,并且已经遭到了现代人类学家的毁灭性批判,然而,它对原  相似文献   
9.
[环境与经济双赢乌托邦]的误区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人们之所以赞成“可持续发展”思想 ,是因为许多事实表明 ,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是怎样可以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的。但是 ,人们面临的不总是这种可以“双赢”的机会。有时人们会处于痛苦的“两难境地” ,———被迫在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间做权衡取舍。一些学者批评说 ,可持续发展是用“骗人的简易性和自我论证的表面意义 ,掩盖了其内涵的模糊性”(泰瑞·安德森 ,《从相克到相生———经济与环保的共生战略》 ,改革出版社 ,1997)。我以为 ,如果不对环境与发展的“双赢区间”和“两难区间”加以具体区分 ,并研究其相互转化的条件 ;如果只是由于“…  相似文献   
10.
周榕 《绿叶》2010,(8):48-51
“低碳乌托邦”很容易极端地片面强调“低碳”.这样往往就会忽视在城市里居住的人。低碳的理念很合理.规划得也特别科学.但反而越是这样整齐一致的“低碳规划”,就越可能削减城市生活里最有魅力的那一部分——偶然性,多样性,差异性与随机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