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9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83篇
安全科学   534篇
废物处理   36篇
环保管理   144篇
综合类   606篇
基础理论   93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68篇
社会与环境   85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美战略环评法律制度中的主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劲 《环境保护》2007,(2A):86-89
自战略环境评价(SEA)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涉及经济发展的政策、计划和规划等过程中专门增设了SEA程序,目的在于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因素直接纳入政府的重大决策之中。从世界各国创设并实施SEA制度的意图看,一方面希望藉SEA制度的实施保障环境保护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实施SEA制度给现有决策审批程序带来过多的成本。为此,SEA立法与政策除了要确立一系列科学的步骤、方法和评估手段外,对主体及其各自职责的确立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总体上讲,SEA制度在各国决策程序中尚处于辅助地位,即在不影响决策者行使决策权力的条件下让其他主体对决策方案及其选择方案是否应当实施出谋划策。为此,主体职责履行的程度和优劣直接决定着SEA的最终质量。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介绍了环境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库里提巴市的可持续性与规划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性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或社会与环境平衡的概念。根据自身历史、地理或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人或社会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虽然在理论上缺乏一致性,但是可持续发展概念一直存在于社会的自然与人为空间适应和变化过程中,以及以生存和发展为目的的生产过程中。当涉及到城市或城市空间时,这些过程反映了一个社会认可、支配和确定保证满足基本需求范围的方式,同时确保城市随着时间的发展而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5.
新式技术     
《环境》2007,(7):74-75
超大型圆筒滚动垃圾处理筛在九江问世关注点:打破该技术一直为国外垄断的局面;中国研发技术有望破解全球温室气体难题关注点:新技术以CO2为原料制成全生物降解产品;新型除污装置有望替代进口产品关注点:自主创新产品效率高,智能化,适用广。  相似文献   
6.
使用2004~2015年的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科技创新投入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间的非线性关系、内部影响机理和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投入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倒N型关系,两个拐点的位置分别为7.722(2257.47万元)和9.610(14913.17万元);在外部资本进入、污染治理、市场规模效应3种影响路径中,科技创新投入影响下的外部资本进入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依然存在污染避难所的负向效应,科技创新投入与外部资本间效应为0.1363,外部资本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间效应为-0.0065;科技创新投入能够增强企业的污染治理技术并提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三者间前后效应分别为-0.0277和-0.0311;科技创新的投入与高效益增强了市场规模效应,有效促进生产结构的转型进而提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三者间前后效应为0.0186和0.4346.空间异质性中,外部资本进入与溢出效应带来的污染避难所负效应在中部地区显著,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不显著,而污染天堂正效应在东部地区存在但不显著;污染创新治理投入的技术正溢出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效应显著,在中部和东北部不显著;科技创新投入与市场需求规模效应在空间区域无差异且显著为正.建议依据科技创新投入的不同影响路径来实施空间差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选择地处苏北平原农区的淮安市所有15510个自然村和872414户农户全样本入户调查数据为分析对象,采用占比统计法和GIS空间分析,对村民居住空间特征与迁居意愿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村落层面,平均规模小,单村独户多且村落分散,多数自然村远离镇区,近一半自然村位居“九靠近一滞洪”区域内。该格局是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2)在住房层面,农村老旧住房比例高,全市40%农户在城乡同时拥有住房,但在城镇拥有住房率与到城区距离呈负相关,而农村住房空关率则呈现相反的空间格局。(3)在迁居意愿方面,54.1%的农户愿意集中居住且多意向实物安置,较低补偿标准和不便务农是不愿迁居的主要原因;移居城镇是货币安置农户的主要去向,留村和入镇集中居住是实物安置农户的主要去向。在迁居意向农户中,近90%选择政府统建方式,近80%愿意有偿退出宅基地和流转承包地。(4)村民居住空间特征和迁居意愿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两者之间存有内在联系且均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国家层面与各省份均在积极推动碳减排。电力行业作为我国最大的排放部门成为减排重点之一,然而电力行业存在的隐含碳排放造成实际排放低估,省际间碳转移导致省级碳减排不公平问题突出。因此识别电力行业全周期碳足迹,尤其是不同省份的隐含碳足迹以及省际间的转移碳足迹特征,有助于正确评估电力行业碳排放,科学界定不同省份的碳减排责任并合理分配。通过构建电力行业全周期点-流模型以揭示电力产业链中存在的能源活动,进而明确基于用电侧考虑的2018年全周期碳足迹,并刻画碳隐含度与碳转移依赖度指标来分析电力行业的隐含碳排放与省间转移碳排放。研究表明:(1)我国电力行业全周期碳排放系数为689 g/(kW·h),排放量为4.747×10^(9)t,其中北方大部分地区排放系数偏高,山东最高达891 g/(kW·h),南方地区偏低,云南最低仅101 g/(kW·h)。(2)全国电力行业全周期碳隐含度为8.95%,东南沿海贫煤省与煤炭生产高排放省的碳隐含度偏高,贵州最高达14.63%,西北、华北富煤省的碳隐含度偏低,新疆最低仅4.94%;全国隐含碳排放量为4.25×10^(8)t,广东隐含碳排放量最高达5.0×10^(7)t,青海最低仅1.17×10^(6)t。(3)全国电力行业全周期碳转移量为9.26×10^(8)t,约占排放总量的19.5%,电力与煤炭自给率越低的省区对外碳转移依赖度越高,其中北京最高达71.24%;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安徽、新疆、贵州是主要碳转入省,总转入7.11×10^(8)t,其中内蒙古最高达2.64×10^(8)t;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河北、北京、辽宁、河南、上海是主要碳转出省,总转出6.92×108t,其中江苏最高达1.12×10^(8)t;全国共有240对省存在碳转移,其中有102对的转移量超过1.0×10^(6)t。在研究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推动省级电力行业公平合理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9.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中规定了一项重要程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排污单位申报的污染物种类、数量进行核定,并将核定后的污染物种类、数量书面通知排污单位(以下简称排污量的核定)。排污量的核定已经作为排污收费工作中的法定程序,是排污收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地环保部门也都在加以实施,但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此环节大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噪声自动测量仪”校准过程中,应对仪器的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同时进行校准,并提出具体校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