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34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价铜离子对川蔓藻(Ruppia maritima)的毒害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水体中二价铜离子(Cu2 )对耐盐沉水植物川蔓藻的毒害作用.试验针对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POD活性3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川蔓藻对低浓度铜离子的胁迫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在Cu2 ≤1 mg·L-1的情况下对川蔓藻生长不会造成明显影响.Cu2 达到或超过5 mg·L-1就会使川蔓藻植株的生理生化指标出现明显变化,生长也会受到抑制.在试验条件下,铜离子浓度越高,植株受到的伤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螳螂川水质状况的分析,总结了水污染特征及主要污染原因,提出了污染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川气东送管道地质灾害特征进行调查,基于ArcGIS进行了川气东送输气管道(川渝—鄂西段)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管理与评价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基于.NET平台,采用C#+ArcGIS Server的开发模式,并基于B/S的WebGIS的服务和方法,可实现管道及其周边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的快速查询、图形显示、分析统计、风险评价等功能,将有助于对管道沿线地质灾害进行管理、抢险维修决策及预警指挥工作,也有助于地质灾害信息的发布和交流.  相似文献   
4.
川滇地区是中国大陆最显著的地震活动区域之一。结合该地区20世纪以来的地震数据,通过三元、四元和五元可公度计算、可公度系图谱构建及蝴蝶结构图分析,结果表明,在未来十年内的2015年和2017年前后川滇地区均有可能发生≥7.1级强烈地震,其中2015年的灾害信号最强。该研究旨在丰富可公度方法的灾害趋势判断案例,同时希望能为川滇地区地震灾害的监测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川中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磷素迁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对川中丘陵区坡耕地、水田与林地地表径流水中磷素迁移形态、迁移通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坡耕地、林地磷素迁移以颗粒吸附态为主,水田磷素迁移以水溶性磷为主,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径流中总磷含量已超过水体富营养化的标准。坡耕地、水田和林地地表径流水中磷迁移的通量分别为0.88 kg/(hm2.a),0.15 kg/(hm2.a)与0.33 kg/(hm2.a)。  相似文献   
6.
7.
河口拦门沙的存在可导致径流流出不畅,并能引起一系列的河口生态及环境问题。特别是弯曲型河口,在波浪流、河川径流及弯道副流的共同作用下,拦门沙的形成及演变将更为复杂。通过对日本渚滑川河口多次实地调查资料的分析,揭示了渚滑川河口拦门沙的演变特性。结果表明:渚滑川河口修筑防波堤后,在东北方向的海洋入射波作用下,拦门沙由河口右岸发育并向左岸逐渐延伸扩展,其河水流动也相应由右岸偏向左岸一侧;不论河口有无拦门沙,3次洪水在右岸的最大冲深均稳定在-6m高程,且河床横剖面的形状基本不变,即汛期时该河口河床形状已达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川陕苏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川陕苏区的创建扩大、红四方面军的迅速壮大、苏维埃运动的蓬勃发展等都是群众工作成功实践的结果。它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提供了实践范例。从实践历程、工作要素和历史成效三个方面探析川陕苏区群众工作,科学把握其内在联系,对于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凝聚发展伟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2年在仁寿县采集的555个表层土样(0~20cm),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县域尺度表层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特征;并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量化主要影响因素对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在4.02~8.14之间,平均为6.80,总体上以中性和碱性土壤为主;变异系数为14.48%,属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地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变异函数的最佳理论模型为球状模型,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自相关范围较大。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是显著影响土壤pH值的主要因素。其中,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能独立解释76.2%和4.8%的土壤pH值空间变异。土壤类型的解释能力与分类级别有关,土类、亚类和土属可分别独立解释41.3%、57.3%和83.7%的土壤pH值空间变异,因而能反映成土过程和母质特性的土属是研究区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川中丘陵县域尺度土壤pH空间变异分析及区域生态环境管理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螳螂川流域氯离子对其周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在选定流域内设置20个采样点,分别于4月和8月进行土壤和植物采样,测定氯离子含量.采用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氯离子浓度对螳螂川流域主要农作物玉米和蚕豆的生长影响.主要测量了玉米和蚕豆的种子萌发率、生物量、根系活力、叶片膜伤害程度、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和植物对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