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前言当今世界,新技术、新材料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其中,高性能纤维材料异军突起,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环境保护、现代通信、轨道交通等领域日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向依赖技术引进的中国化纤业正迎头赶上,芳纶、碳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聚酰亚胺、聚苯硫醚等高新技术纤维纷纷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国产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已整整10年了,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通过国际合作,成功地引进了很多淘汰ODS的先进技术,本文浅析了属行《议定书》(伦敦修正案)中影响技术引进的因素,供我国履行其他国际环境公约引进环境技术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台湾环保产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以及环保产业技术的引进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引进专利技术的总体态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技术引进日益增多。 注:(1)总合同数指国外技术引进合同的总数,下同;(2)专利合同指《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项目下“专利技术的许可或转让(包括专利申请权的转让)(以下简称“专利交易”)的部分,下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考虑反馈性出口隐含碳的MRIO模型,测算了2000—2011年中国14个制造业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基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视角,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间品进口、自主研发、模仿创新显著降低了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而国外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能够显著降低其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受到制造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并表现出明显的门槛特征,即只有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分工地位越过门槛值后,技术进步路径才能显著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此外,将制造业分为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三类,发现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还存在着显著的行业差异。因此,中国制造业应充分发挥中间品进口、自主研发、模仿创新在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中的作用,在引进FDI和国外技术的过程中,优先考虑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低碳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同时,中国制造业还应积极培育自身竞争优势,构建自我主导的国内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体系,主动嵌入全球创新链,提升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此外,政府应根据技术创新和引进政策在不同制造业行业中的执行效果,有所侧重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环保产业》2010,(8):70-70
吴华,2001年利用海外资源将北美最大的环境技术公司——美国环境技术公司的环保技术引进中国,通过努力,于2002年在蚌埠成立了第一家以环保技术为核心的外商独资企业一艾尼科环保技术(安徽)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32个行业面板数据,将工业各行业研发总支出划分为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转移三个部分,在估算自主研发存量和技术引进存量的基础上,研究了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并考察了能源相对价格、FDI的进入程度以及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等因素.研究表明,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引进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自主研发对全工业行业和高能源强度行业的能源强度有显著负效应,对低能源强度行业的影响不显著;国内技术转移对全工业行业和低能源强度行业的能源强度有显著负的影响,对高能源强度行业的影响不显著;国外技术引进在所有样本中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均不显著.研究还发现,在低能源强度行业中,自主研发并没有与国外技术引进互为补充共同促进能源强度的下降;在高、低能源强度行业样本中,自主研发没有与国内技术转移形成互补优势,有助于能源强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规划方案下清洁发展机制(PCDM),作为完善现有清洁发展机制(CDM)而提出。PCDM通过形成规模效益,推动社会向低碳经济转型,并进一步为发展中国家参与CDM提供机会,PCDM的改进最突出的体现于对技术转让的设计上。因此,本文在简要介绍PCDM的基础上,对PCDM分析评价。提出如何选择适合开发PCDM领域,并指出PCDM在技术引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建忠 《绿叶》2012,(3):27-33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时代到来了吗?对于一个后发国家来说回答这个问题似乎为时尚早。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其潜在的困境,这主要来源于私人激励,技术差距和重复建设三方面的挑战。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其独特的政策路径,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当鼓励更多的汽车企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适当采取较为严格的新能源汽车专利保护制度从而吸引技术引进,同时不宜采取过高的创新和消费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劳动科学》2012,(1):35-39
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过了对西方管理理论与技术引进、模仿、消化和吸收的三十几年过程,今天,如何"本土化",已经成为国内理论和实务界最热切关注的话题。中国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加强专业化和技术化,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必须要适合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法律环境,关注企业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