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峰 《环境教育》2010,(6):79-79
<正>许多人都会陶醉于山水之中,杭州的"老市长"白居易中意西湖,写下了"未曾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明代大才子袁宏道说过"青山可以健脾"。这种对山水的热爱,是切身之感。清代文人金圣叹平生倒  相似文献   
2.
《脚注趣史》是美国史家安东尼·格拉夫敦的一部著作。该著考察了史学脚注从17世纪的发源到19世纪成为职业史家的必要工具的过程。格拉夫敦本人的学术贡献集中体现在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知识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他在学术旨趣和方法上深受莫米利亚诺和潘诺夫斯基等学者的影响。近年来,他在西方史学界影响力的上升标志着西方史学自身的转向,而《脚注趣史》既体现了他的学术特色,也是他的影响由学术圈扩展到知识大众的一部重要著作。该著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对史学脚注形成的讨论来探讨自17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的重要阶段的特点。在追寻脚注形成的缘由时,该著着意避免目的论式的分析,同时挖掘大量被现代学术史忽略的人物及其贡献,对不少重要的史家的史学特点也做了有价值的重估。该著提醒读者,脚注和史学撰作的紧张关系源自于现代史学本身的特点和局限。  相似文献   
3.
金萍 《绿色视野》2010,(12):58-59
二十几年未见面的同学聚会,没聊几句呢,他端着酒杯走到我跟前,对着我说,没想到,学理工的你现在真变成文人啦。不知道他是怎么判断的,也许,是我讲话还有些书生气?文人,真不敢当!我理解的文人,不是酸文假醋地能拽几句自赏的文章,而是能当得起“中国知识分子”之称的,有良知、有见识的真正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4.
许荣 《环境教育》2011,(7):89-89
作为鉴赏系列的第一本书,中华书局推出的《唐诗鉴赏大辞典》,从文学形态、文人心态、文化生态三种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阅读版本。伟大的时代不一定出现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则一定产生于特殊的时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高峰,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文化财富。自然山水、田园风光,诗人们咏物抒怀,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超绝才情,也有"二年得三句,  相似文献   
5.
文人与松树     
松树在百树之中,四季常青,挺拔俊秀,超群脱俗。尤其在隆冬季节,万木凋敝,唯松树仍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傲霜斗雪,形象高洁坚贞,愈见苍幽,焕发出一派坚韧不拔、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颇能显示树中伟人的风骨。  相似文献   
6.
今夜,我又怀想起那些曾经留下过我足迹的锦绣山川;今夜,我把那珍藏了许久的已经泛黄的一轴轴山水画卷缓缓铺开;今夜,我不禁悄声吟咏起那字字珠玑的山水诗篇;今夜,那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又在招摄我的魂梦,颠倒我的情思……我知道,这一切都缘于我们心中那早已积淀了千百年的浓浓的山水情结。"山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和文化意识里,都占有极  相似文献   
7.
宋朝的冬天     
张宏宇 《环境教育》2011,(12):94-94
朱敦儒鹧鸪天有诗句:"检尽历头冬又残,爱他风雪忍他寒。"英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在宋朝诗词人的笔端,宋朝的冬天有些凄凉,或许因为梅是冬天最坚强的尤物,描写宋朝的冬天的诗句也总是与梅有关。"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是宋人陆游笔下的《初冬》,写梅来表达冬天,王安石更有独到之  相似文献   
8.
工程师治国强于文人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东 《绿叶》2010,(7):16-25
1949年以后,理工科的确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人才,此长彼消,文科自然就大为逊色了,而且文人还存在着文艺腔的弊病。因此,尽管理工科知识分子有缺乏大局观等缺陷,但是权衡利弊,他们还是比文人更有资格担当治国大任。要实现文化与技术相结合的理想目标,有技术的人去学文化比所谓“有文化的人”学习技术要容易得多。  相似文献   
9.
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的文学教育,呈现出很不一样的样貌。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制造了不少内在与外在的"流离",也同样衍生出若干新的"归属"。选择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这三所华人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大学,讨论各自中文系(及其教员)的文化立场、教学宗旨、课程设置与知识建构,或可从另一个侧面探讨"流离与归属"。半个世纪的政治风云,给两岸三地的学术生态和文学教育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北大、台大、港中大三校的中文系形成了各自的"底色",但晚清以来开启的现代中国大学之道并未中断。  相似文献   
10.
蒋其章,于1872年至1875年担任《申报》第一任主笔。"剪淞病旅"是他在《申报》期间不为人熟知的笔名,考证这一笔名对于考察《申报》第一任主笔蒋其章的生平经历与早期《申报》的文人唱酬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学术史意义。首先,"剪淞病旅"在1874年底至1875年初,频繁参加沪上文人雅集,而蒋其章本年度是《申报》主笔,主持海上文坛。其次,"剪淞病旅"于1875年离开沪上,有江西之行,而蒋其章1875年初因准备科举考试而从申报馆辞职。第三,蒋其章于1877年高中丁丑会试,而申报馆在公布会试题名录的第二天即刊登了《敬贺剪淞》,指出"剪淞病旅"为浙江人士,曾主持《申报》笔政,且名列本科会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