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空间规划是支撑旅游地发展规划的核心章节,目前主要依靠规划者经验判断,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方面的信息数据支持。论文将GIS格网化与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相结合,提出了旅游资源单体采集、旅游资源格网化及其空间分析方法,并融合旅游资源群评价模型、旅游功能区识别模型、旅游线路和空间发展轴线识别模型予以支撑,形成了标准化的旅游资源采集、评价到空间识别的集成技术方法;并以青岛市为例,识别出了旅游资源集群及其发展潜力、旅游功能区和空间拓展轴线,确立了“一心、一带、三轴、五区”的空间发展格局。论文初步探讨了GIS格网化空间分析方法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能够补充传统定性评价方法客观性不足的缺陷,实现复杂旅游资源数据的单体评价、旅游资源集群评价、旅游功能区识别、旅游线路和空间发展轴线优选的系列化分析技术路线,可为延伸旅游规划深度、提高规划精度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中,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动态估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采用分类决策树(CART)分类算法对研究区内1998、2003、2008、2013及2018年的Landsat TM/OLI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得到5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并定量分析1998~2018年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再利用生态服务价值(ESV)当量估算方法定量估算京津冀地区的ESV并结合15 km×15 km尺度格网探明其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1998~2018年间,京津冀地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增加16. 67%)及草地(减少13. 73%)面积占比变化幅度最大,水体(减少0. 2%)面积占比变化幅度最小.②京津冀地区ESV总价值在1998~2003年间出现短暂增长(增加91. 97亿元),2003~2018年间持续降低(减少239. 07亿元),主要与建设用地面积在除1998~2003年的其余3个时间段扩张较快有关,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提供的ESV最高,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提供的ESV最低.③基于15 km×15 km尺度格网的ESV时空分析表明,1998~2018年间京津冀地区ESV中等区逐渐较少,ESV较低区及较高区逐渐增加,且ESV较低区增速高于较高区.④1998~2018年间,京津冀地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对价值系数的敏感性系数(SI)范围为0~0. 40,且均低于1,表明本文ESV对修订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缺乏弹性,证明本文定量估算ESV的结果是可靠的.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京津冀地区应合理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加强对林地、草地、水体及耕地的保护.研究可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雪铭  王凯  杨俊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2):114-117,F0004
从宜居的视角出发,结合大连市发展现状建立居住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居住城市化水平测度综合指数。通过整理样本社区测度综合指数的数据,建立指标数据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 10进行格网赋值,构建基于空间插值法的居住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绘制大连居住城市化水平测度专题图,直观展现大连市居住城市化水平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5—2010年大连市居住城市化发展呈现出由整体发展水平低、内部差异小到发展速度提高、地域发展不均衡,再到发展速度减慢,日趋平衡,最后实现发展速度再次提高、均衡发展、差异减小的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于格网的太湖生态环境质量空间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GIS格网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于太湖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实现了全湖范围内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揭示太湖生态环境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将太湖分为800个格网单元,在2002~2003年实测样点的水体、底泥、水生生物特征数据基础上,通过空间插值获得全部单元模拟值,然后进行格网叠加计算,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单元综合评价值,将太湖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差5个等级区,生成太湖生态环境空间综合评价图。结果显示,评价结果与太湖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太湖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中等以下地区占全部湖区的一半以上,整体状况偏差。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加剧了都市圈的洪涝灾害,准确的评估都市圈的风险等级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该文根据所选取的14个评价指标,以格网尺度(1 km×1 km)为评价单元,采用基于组合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京津冀都市圈的洪涝灾害进行了风险等级评价,并采用历史洪水和人员伤亡点位数据对风险评价结果进行了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洪涝灾害风险等级大致以北京市为中心,呈"花瓣状"的空间分布格局;此外,量化了京津冀都市圈152个区县的风险等级分布情况。与IPCC AR5方法相比,模糊综合评价法可降低风险评价过程中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能够获得客观的风险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改进Logistic回归模型在地质灾害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中灾害点和随机点可能重叠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格网单元的二分Logistic回归模型。以四川省威远县为研究区,借助于遥感卫星影像、地质普查资料和地理国情监测数据,采用灾害点和格网单元2种方法的二分Logistic回归模型对威远县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同时采用ROC曲线和已知点2种方验证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在低山丘陵区域,基于格网单元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精度更高;威远县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北部山区,占全区总面积的39.35%;地层岩性、高程、坡度和距道路距离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制定适应国土空间功能的低碳发展策略,对中国县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滇西北石漠化山区玉龙县为研究区,采用碳排放系数法、生命周期法、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方法,核算国土空间功能的碳源排放量、碳汇吸收量,分析其碳源/汇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分析碳源/碳汇效益,识别碳失衡空间,构建格网尺度下县域国土空间碳失衡综合分区。研究结果:(1) 2010~2020年玉龙县以生态空间为主,生活空间扩张迅速。(2)玉龙县三生空间碳源/汇增加,但碳源排放量增长剧烈,呈现西高东低和东南高值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3) 2010~2020年碳源/汇效益有较大的提升,且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玉龙县碳失衡空间占总面积的47.30%,以碳源失衡为主。(4)格网尺度下国土空间碳失衡综合分区划分为生态碳汇功能区、低碳优先发展区、生态增汇发展区、生产高碳优化区、生活高碳控制区等五个区,并提出县域内部协同减排的差异性对策建议。研究结论:格网尺度下,玉龙县近十年国土空间一直以生态空间为主,但生活空间扩张加快;三生空间碳源/汇增加,但碳源量远大于碳汇量,工矿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碳排放量增长量远超生态空间的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流域地形空间参数和其它参数的精度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AnnAGNPS预测准确性的影响,利用三峡库区黑河小流域观测资料校准了AnnAGNPS模型,分析了1.5-12.5m格网尺度DEM对地形参数和模型负载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5~12.5m格网尺度DEM对流域径流量、洪峰流量、总N输出影响不显著,但对泥沙、总P、有机碳输出影响显著.三峡库区类似小流域宜采用5m格网尺度DEM,AnnAGNPS模型较不适合于尺度较小、坡度较大的小流域泥沙负载预测.  相似文献   
9.
基于栅格的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监测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择黑龙江省哈大齐地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为研究区,把土地利用功能划分为资源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四项主功能,并进一步细分成资源供给、景观维护、生态防护、环境净化、经济增长、人口承载、居住生活和文化休闲等8项子功能;然后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选择指标,研究了1976年和2005年两个时段各指标的空间化方法,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各土地利用功能的识别, 在千米格网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热点进行了监测,采用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功能之间的消涨关系,实现了土地利用功能的空间化、定量化和动态化研究,其结果可为土地利用功能的协调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退耕还林工程背景下,以退耕还林实施后生态效果较显著的延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解译的三期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在2 km×2 km的格网尺度下测算延安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ESV),并结合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探讨ESV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时间变化特征及空间转移的关联性和异质性。延安市的实证分析显示:(1)1990-2015年间,ESV的增减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林地和草地ESV合计转入21.29亿元,且转入量主要发生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后;(2)生态服务功能主要由林地和草地提供,ESV的时间变化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ESV的增长,2001-2015年间增长了5.34%;(3)空间探索性分析显示,ESV格网尺度下呈现出显著的“南高北低”分布格局,并在空间上表现出正向的集聚性和依存性,ESV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效果比较明显,并且高高集聚区与林地、草地的空间分布相吻合,低低集聚区与耕地、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相吻合。整体而言,延安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和ESV的增减变化与推行退耕还林工程在时间上呼应、在空间上匹配,政府主导的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以耕地为主的北部地区应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础上,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效益平衡,而林草资源丰富的南部地区则继续发挥生态屏障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