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6篇
基础理论   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豚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检测河豚毒素的主要方法包括生物检测方法、理化检测方法、免疫学方法、传感器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目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小鼠测定法是河豚毒素检测的标准方法;理化检测法方法准确,但是对设备要求高,前处理严格;免疫学方法费用较高;传感器方法是新方法,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各种检测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河豚毒素检测时应根据要求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2.
Apart from the liver disruption, embryotoxicity and genotoxicity, microcystin (MC)-LR also could cause neurotoxicity. Nematod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was explored as a model to study the neurotoxic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provided evidence to indicate the neurotoxicity on chemotaxis to NaCl and diacetyl, and thermotaxis from MC-LR exposure to C. elegans. As a result,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MC-LR caused significantly severe defects of chemotaxis to NaC1 and diacetyl, and thermotaxis. The neurotoxicity on chemotaxis to NaCl and diacetyl, and thennotaxis from MC-LR exposure might be largely mediated by the damage on the corresponding sensory neurons (ASE, AWA, and AFD) and interneuron AIY.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che-1 and odr-7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1) in animals exposed to MC-LR at concentrations lower than 10 μg/L, whereas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tx-1 and ttx-3 could be significantly (P<0.01) lowered in animals even exposed to 1 μg/L of MC-LR. Moreover, both the chemotaxis to NaCl and diacetyl and the thermotaxis were mo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m MC-LR exposed mutants of che-1(p674), odr-7(ky4), ttx-1(p767), and ttx-3(ks5) than those in exposed wild-type N2 animals at the same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传感器测定河豚毒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衣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识别元件,采用夹层法固定化微生物膜与氧电极组成毒性微生物传感器,实验了3种不同菌株生物传感器对河豚毒素的响应能力,得出对河豚毒素敏感的微生物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实验得出地衣芽孢杆菌传感器最佳工作条件为pH=7.76,温度35℃,底物GGA质量浓度为21.5 mg/L.在此条件下传感器对河豚毒素响应的标准曲线y=0.0025x+0.0122,线性范围为10~100 μg/mL,相关系数0.9776.  相似文献   
4.
佚名 《安全与健康》2011,(17):52-53
每天我们都会吃下带有毒素的食物,大多数时候也不用担心,因为水果和蔬菜的大规模生产往往保证了我们的安全。但时不时地也会有人因为无意中吃下了某种植物不该吃的部分而意外致死。为了确保这种事不再发生,我们列出一些厨房里最常见的有毒物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地衣芽孢杆菌对HgCl2及河豚毒素(TTX)毒性的响应,本文以地衣芽孢杆菌作为响应菌株,采用夹层膜法制作固定化微生物膜,以氧电极为换能器制成微生物传感器,通过试验研究了地衣芽孢杆菌微生物传感器对HgCl2及河豚毒素毒性的响应情况,并研究了其毒性响应的最佳试验条件.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微生物传感器对HgCl2及TTX的毒性均有响应,对HgCl2毒性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2~1.6 mg/L,线性回归方程为y=0.233 7x+0.013 1,线性相关系数为0.972 1,对TTX毒性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8~140 μg/L,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2 2x+0.034,线性相关系数为0.955 0;地衣芽孢杆菌可以作为HgCl2及TTX毒性传感器的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6.
海洋细菌B3B产河豚毒素特性的鉴定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渤海红鳍东方豚(Fugu rubripes)的卵巢中分离到了一株海洋细菌B3B,对其发酵产物进行了分离和精制,通过小鼠试验、高效液相色谱试验及质谱分析,认定其发酵产物中含有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采用均匀设计回归分析及优化系统对其培养基组分做了优化,获得了较理想的发酵培养基,使TTX的产量提高了128.7%.图2表2参21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南沿海经常有食用含有河豚毒素节织纹螺的中毒事件发生,含有河豚毒素的动物对河豚毒素有很高的耐受能力,并对环境中的河豚毒素具有趋食性.织纹螺可以富集食物中的河豚毒素,但织纹螺体内的与河豚毒素富集相关的蛋白质还不清楚.为此我们收集了无毒的织纹螺,通过河豚毒素富集实验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在有毒织纹螺中有4种蛋白质表达量显著增多,飞行质谱(MALDI-TOF-MS)鉴定分析它们分别是actin、actin2、beta-actin、膜泡ATP合酶B亚基.分析表明这些蛋白可能与河豚毒素在织纹螺体内富集、传递有关.  相似文献   
8.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易富集于河豚鱼和螺类体内,在我国沿海食用螺类中毒事件常有发生。在我国近海采集螺类及河豚鱼样品,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河豚毒素。2018年,在浙江和江苏近海织纹螺(Nassarius spp.)体内多检出河豚毒素,在福建宁德东风螺(Babylonia sp.)体内含量最高,为5.35 mg/kg。我国螺类河豚毒素污染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和江苏近岸海域,且春、夏季是毒素污染高发期;在山东近海偶有检出;在辽宁、广东、广西和海南近海未检出。天津和辽宁近海河豚鱼体内河豚毒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犬牙僵虾虎鱼体内河豚毒素毒性的动态变化,于2012年1月至12月,对湛江港地区犬牙僵虾虎鱼毒性变化进行了一周年的跟踪监测,利用质谱定量检测其体内的毒力,研究其毒性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犬牙僵虾虎鱼体内河豚毒素毒力呈季节性变化,每年的春、秋季毒力较高,其中春季3月是全年毒力最高的月份,整鱼毒力达0.300×10-6。对犬牙僵虾虎鱼各部位毒力作进一步分析表明,河豚毒素在犬牙僵虾虎鱼各部位的积蓄程度不一,3月犬牙僵虾虎鱼河豚毒素主要积蓄于性腺,毒力达0.433×10-6,其次为鱼肝、鱼头,毒力最低的部位为鱼身;7月犬牙僵虾虎鱼毒素主要积蓄于鱼皮,其次为鱼肝、鱼头,毒力最低的部位仍为鱼身;3月、4月及6月至10月河豚毒素在鱼头的积蓄明显高于鱼身,毒力最高时期的3月鱼头毒力达0.356×10-6,2月和11月河豚毒素在鱼身的积蓄高于鱼头,2月鱼身毒力达0.325×10-6。  相似文献   
10.
应用黑褐新糠虾测试织纹螺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尝试以黑褐新糠虾作为实验生物,研究了投喂不同毒性的织纹螺对糠虾存活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一方法在织纹螺毒性测试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有毒织纹螺能够导致黑褐新糠虾中毒死亡,糠虾的半致死时间与织纹螺的毒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2=0.9943),在96 h内织纹螺对糠虾的半致死毒性为40.11 MU/g.利用黑褐新糠虾作为实验生物可以测试织纹螺样品毒性的高低,方法的检出限约为10.44 MU/g,与日本法定的河豚鱼食用安全标准(10 MU/g)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