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天津高沙岭潮间带泥螺对多环芳烃菲的累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对生物修复、污染物生态毒性和环境风险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天津高沙岭潮间带底柄生物泥螺Bullacta exarata进行室内菲染毒实验,从泥螺暴露在菲污染环境之日算起,分别于1、3、5、7、10、12d采样,样品经冷冻、干燥、研磨、混匀、称量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量了泥螺体和肝脏对多环芳烃菲的累积数量,经过计算生物累积因子(BSAF值)研究了泥螺对菲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泥螺对菲的累积周期为12 d,其身体和肝脏中菲的质量分数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第7天和第5天达到最大值,其中肝脏的累积能力更强,肝脏对菲的最大累积量大约是身体的10倍,在食物链的传递中,这无疑会对更高营养级的生物造成较大的影响.研究还发现,泥螺对菲的累积主要来自于对底泥的摄食,这不仅与其自身的生活习性有关,还与栖息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应当严格控制菲的人为输入.尤其是要严格控制石油类产品的泄露.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天津河口、潮问带和近岸海域的环境监测、生态风险评价及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20 0 0年 5月中、下旬对长江口南汇边滩泥螺种群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泥螺种群呈聚集型分布 ;泥螺种群密度分别为 2 1.2 /m2 和 32 .8/m2 ;生物量分别为 2 5.60g/m2 WW和4 4 .89g/m2 WW或 2 .0 5g/m2 DW和 3.4 9g/m2 DW ;平均壳高分别为 1.19cm和 1.34cm ,壳高日生长量为 98.7μm ,月生长率达 2 4 .9% ;种群分别以壳高 1.0 0~ 1.2 0cm ( 4 7.0 6% )和 1.2 0~ 1.4 0cm( 4 1.90 % )的种群占绝对优势 ;性成熟个体比例分别占 32 .4 %和 78.3% ,整个泥螺种群处于生长期向繁殖期过渡阶段。壳高 (H)与壳宽 (B)、湿重 (WW )、存水量 (F1)、相对存水量 (F2 )与WW之间回归方程分别为 :H =0 .180 4 3+1.2 750 B、WW =0 .4 4 75 H2 .512 8、F1=0 .760 2 WW -0 .4 661、F2 =34 .0 2 1 WW - 8.666,相关显著。平均肥满度 ( 0 )和鲜出肉率 (PF)分别为 2 99.2 7%和 62 .15% ,它们与 WW呈负相关 ,回归方程分别为 :0 =34 7.0 8- 38.11 WW和PF =10 5.74 -34 .72 WW ,前者相关性较差 ,后者显著。 2 0 0 0年 5月初泥螺旺发与水动力条件、营养盐累积及饵料密切相关 ;目前的人工捕捞水平不会导致泥螺资源种群的数量下降 ,反而有助于发挥泥螺种群的环境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泥螺的种群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5月中、下旬对长江口南汇边滩泥螺种群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泥螺种群呈聚集型分布;泥螺种群密度分别为21.2%/m^2和32.8/m^2;生物量分别为25.60g/m^2WW和44.89g/m^2WW或2.05g/m^2DW和3.49g/m^2DW;平均壳高分别为1.19cm和1.34cm,壳高日生长量为98.7um,月生长率达24.9%;种群分别以壳高1.00-1.20cm(47.06%)和1.20-1.40cm(40.90%)的种群占绝对优势;性成熟个体比例分别占32.4%和78.3%,整个泥螺种群处于生长期向繁殖期过渡阶段,壳高(H)与壳宽(B)、湿重(WW)、存水量(F1)、相对存水量(F2)与WW之间回归方程分别为:H=0.18043 1.2750*B、WW、0.4475*H^2.5128、F1=0.7602*WW-0.4661、F2=34.021*WW-8.666,相关显著,平均肥满度(0)和鲜出肉率(PF)分别为299.27%和62.15%,它们与WW呈负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0=347.08-38.11*WWt PF=105.74-34.72*WW,前者相关性较差,后者显著,2000年5月初泥螺旺发与水动力条件、营养盐累积及饵料密切相关;目前的人工捕捞水平不会导致泥螺资源种群的数量下降,反而有助于发挥泥螺种群的环境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滨岸潮滩底栖动物泥螺受铜污染的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为了评价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Cu对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底栖动物泥螺的急性毒理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浓度为375mg/L的泥螺对重金属Cu的反应最明显,当试验进行第8.5h时达到半致死量,第32h达到全致死量。试验结束后对泥螺体内5种重金属元素的累积量进行分析表明:泥螺体内Cu、Zn、Ni含量均较试验前有较大的提高;而Pb的含量试验前后没有多大变化;Cr的浓度较试验前略有降低。这说明底栖动物对重金属的富积是个动态的过程,金属间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泥螺体内Cu浓度的增加促进了对底泥中Zn、Ni的吸收,相反,却抑制了对Cr的累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