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6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201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78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要叙述了电捕焦油器开工以来存在的问题,对电捕捕焦油器不能安全稳定运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改进措施。实践证明,改进工艺技术合理,方法可行,电捕焦油器运行效果达到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2.
潮土细菌及真菌群落对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和秸秆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和秸秆对华北麦玉轮作田潮土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在天津市宁河区试验基地开展田间定位施肥试验,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了5种施肥模式(单施化肥处理,F;化肥减施处理,FR;化肥减量与秸秆配施处理,FRS;化肥减量与有机肥配施处理,FRO;化肥减量与有机肥和秸秆配施处理,FROS)下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结构差异,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下驱动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FRO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SOM含量.FROS处理的TP含量显著高于FRS处理,增加了13.33%.FRO和FROS处理AP含量较其它处理显著增加,NH4+-N含量显著高于化肥处理(F和FR).各施肥处理土壤中优势细菌门类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优势真菌门类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FRO)的基础上添加秸秆(FROS)显著降低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FRS和FROS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的相对丰度.FROS处理显著提高了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对于真菌群落而言,有机肥(FRO和FROS)的施入显著提高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与FR处理相比,FROS处理显著降低了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和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且FRS处理同样显著降低了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FROS处理的细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F和FR处理,分别增加了1.26%和1.25%,Chao1指数较F处理显著增加了4.51%,细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AP和NH4+-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FR处理相比,FRS、FRO和FROS处理显著降低了真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达到29.85%、24.94%和25.73%,真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AP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细菌群落结构在FROS处理下显著区别于F、FR和FRO处理,土壤SM、TP、pH和AP是导致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真菌群落结构在FRO和FROS处理下显著区别于F和FR处理,真菌群落结构变化主要受土壤TN、AP和TP的驱动.综上所述,添加有机肥和秸秆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进而改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土壤真菌对有机物料的敏感程度高于细菌,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均受到土壤P的调控,在潮土农业耕作中应引起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利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定含酸废水中焦油组成的分析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 ,其分析结果对焦油的回收利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对于炼油厂等类似企业的污油组成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仿真丝生产中碱减量及染整废水的治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物化-兼氧水解-好氧-絮凝沉淀”处理合纤物仿真丝生产的碱减量,印染废水。碱减量废水在pH〈14,CODCr17800mg/L,水量50t/d的条件下,经预处理后与其余废水混合组成混合废水,水量1858t/d,pH6.6,CODCr,966mg/L,BOD5310mg/L的条件下,进入2000t/d的生产装置处理,出水pH6.5,CODCr65.8mg/L,BOD7.54mg/L,SS19.9  相似文献   
5.
利用印染厂碱减量废水脱硫试验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化纤印染厂坯布前处理工序产生的碱减量废水作锅炉烟气SO2脱硫剂的试验研究结果,分析了碱减量废水脱硫反应过程及其机理,同时设计了一套经济适用的新型的文丘里旋流湿式脱硫除尘器。工业性试验运行结果表明,利用碱减量废水脱硫以废治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简析超声波声能密度对污泥减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超声波用于污泥减量的机理,研究了超声波声能密度对污泥减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当超声波频率为200 KHz,声能密度1.1W/mL,t=300 s,MISS减少率max=28.3%;SCOD从30 mg/L上升到110 mg/L.在声能密度0.22 W/mL时,t=450 s,MISS减少率max=12.8%;SCOD从30 mg/L上升到85 mg/L.另外,试验中还发现大功率超声波不利于提高污泥的脱水能力.  相似文献   
7.
实验研究发现,在碱性环境中臭氧破解污泥的效果下降;将污泥pH调至11,24 h后,MLSS减少率=38.3%、MLVSS减少率=45.1%;通入臭氧18 min后,MLSS减少率=18.3%、MLVSS减少率=27.2%;污泥减量过程中pH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夹点技术--一种有效的清洁生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夹点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清洁生产措施可用于能源优化、资源节约、废物减量及污染防治等方面,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介绍夹点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研究领域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结合包头市某污水厂A~2/O工艺的运行情况,对比分析多级MBBR与A~2/O工艺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及污泥减量化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多级MBBR工艺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时,出水COD、总氮和氨氮平均值分别为23.1、10.2、2.07 mg/L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7%、85.2%、96.7%;各项指标均优于A~2/O工艺,特别是TN能够稳定达标,解决了低碳氮比污水TN难以达标的问题。但是多级MBBR工艺除磷效果不佳,需要额外投加药剂化学除磷。多级MBBR工艺同时表明:反应器的污泥产率为0.12,约为A~2/O工艺的1/4~1/5,污泥减量效果显著。同时多级MBBR工艺为A~2/O工艺提标改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环境因子对水蚯蚓呼吸速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蚯蚓能通过摄食剩余污泥而使污泥减量.因此,本文以颤蚓科蠕虫 (Tubificidae)为研究对象,考察环境因子(水质、水蚯蚓投加量、温度、pH、溶解氧)对水蚯蚓呼吸速率的影响,以探明水蚯蚓生长和新陈代谢的最佳条件,揭示环境因子影响水蚯蚓污泥减量的机理.结果表明,水蚯蚓在"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污泥减量装置出水中的呼吸速率最大,为81.72 mg·g-1·h-1·L-1(以单位体积内每g干重水蚯蚓每小时消耗的O2质量计(mg)),在蒸馏水中的呼吸速率最小,仅为18.31 mg·g-1·h-1·L-1;在容积为1 L的系统中,水蚯蚓呼吸速率随着投加量增加而逐渐减小,当水蚯蚓投加量为0.25 g (以湿重计)时,呼吸速率最大,为81.72 mg·g-1·h-1·L-1;在8~22℃范围内,水蚯蚓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22~30℃范围内趋势则相反;当pH=8.00±0.05时呼吸速率最大,比其他pH值条件下测得的呼吸速率高1倍多;溶解氧在3.5~4.5 mg·L-1范围内,水蚯蚓的呼吸速率较高,在此溶解氧范围之外时,水蚯蚓呼吸速率均较低. 该研究结果可为污泥减量中水蚯蚓的培养和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内在层次上揭示了环境因子影响水蚯蚓生长及代谢,进而影响污泥减量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