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8篇
基础理论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根据石质山区生态环境及水土流失特点,把开展生态建设、发展区域经济做为重点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科学规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工程措施结合植物措施、发展庭院经济,使流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经济讯速发展,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现良性运动。  相似文献   
2.
《环境》2008,(12)
地下核电站 目前所说的地下核电站,是把反应堆和控制系统建在石质或半石质地层中的中小型核电站。据分析,这种地下核电站至少可保证运营中不危害周围环境,不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种浩劫式的事故后果,而且便于封存寿终正寝的反应堆,减轻地震对核电站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云冈石窟石雕风化物进行了研究,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开凿年代风化样品差异的原因和不同深度样品在微观角度呈现的差异现象。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石雕风化物中的Al4Si4O10(OH)8含量逐渐减少,而SiO2和KAlSi3O8的相对增多。元素Al和Si的含量开凿于晚期的相对高于开凿于早期的石窟,而开凿于晚期的石窟中元素K的含量则低于开凿于早期的石窟。纵向看,石雕风化物表层K,Al元素含量高于内层,Si元素的含量则低于内层的值。  相似文献   
4.
常张高速公路岩石边坡仿原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常张高速公路岩石边坡仿原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的施工工艺、新型的生态防护技术与传统的边坡防护相比较,具有投资省、见效快,且能稳定表层边坡,综合造价仅为客土喷播植草的50%~60%,能在短期内使边坡整体环境景观效果与周边协调一致,尤其适宜于对客土喷播植草难以成活的极陡边坡(坡率大于1∶0.75)的生态防护,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且成本低、效果好的新的生态防护模式.仿原生态植被恢复技术是常张高速公路生态防护措施的典型代表,对今后我省山区高速公路生态防护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文静  潘辰  连宾 《地球与环境》2013,41(4):451-459
石质文物的风化问题由来已久,在影响石质文物风化的各类因素中,环境恶化对石质文物的风化影响日益严重,但现有研究大多忽略了环境污染加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从酸性气体排放、温度效应和水体污染三个方面阐述了环境污染加剧对石质文物风化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并对现有石质文物的防护措施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提出石质文物的保护建议和措施,为新形势下石质文物的保护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石质不可移动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自然灾害、周边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本体健康状况始终处于风险之中。鉴于此,首先总结了砖石质不可移动文物本体的主要病害及成因,包括变形、渗漏水、风化与内部劣化;然后针对不同病害综述了对应的多种监测/检测技术的原理及特征,并根据实际工程案例进一步分析了各监测/检测技术的应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比了各技术的优势与缺陷并给出了实用性的建议。研究发现,针对砖石质不可移动文物本体上述病害的监测/检测技术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监测设备种类多、特征不一, 鉴于砖石质不可移动文物的易损性与不可代替性以及各种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在技术选择时,需要结合监测的多样化需求,如无损、实时、低成本等,确定出最优的监测方案。最后,根据现有的监测/检测技术研究基础,提出了灵活调整监测策略、提高监测/检测技术的普适性、加强监测/检测内容的针对性、探索多技术的联合应用、注重关键技术与协作模式的创新等若干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贵州喀斯特石质山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提出的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思想,它特别强调了人口、资源、民发展的协调性。贵州喀斯特石质山地无论在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方面有其特殊性,搞好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以生态可地续发展为基础,宏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背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增加可持续发展人材教育的投入,切实做好可持续发展的行政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环境》2014,(7)
正洞穴通常被认为是令人生畏并且危险的地方,但是位于越南广平省的"韩松洞"却因其内生雨林河道,景色壮观而令人向往。据了解,"韩松洞"形成于200~500万年前,由流水侵蚀地底石灰岩作用而成,并终致山中顶部石块塌陷,形成了巨大的内部空间。洞穴宽超过200米,高超过150米,几近9公里长,是世界上最大的洞穴,如今仍  相似文献   
9.
《环境》2008,(4):50-51
地下核电站 目前所说的地下核电站,是把反应堆和控制系统建在石质或半石质地层中的中小型核电站.据分析,这种地下核电站至少可保证运营中不危害周围环境,不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种浩劫式的事故后果,而且便于封存寿终正寝的反应堆,减轻地震对核电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烟气脱硫对节能减排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钢发电厂3年内先后对4台220 t/h燃煤锅炉进行烟气脱硫,采用WSCM型石质旋流式脱硫除尘设备,在运行中不断完善脱硫工艺,配备了NaOH、CaO系统,建成安装了浓缩池及相应的泵房等配套设施,脱硫工艺更名为"双碱法(CaO/NaOH)"。通过对污染物的控制、在线监控及监测数据,加强管理达到节能减排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