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05篇
安全科学   31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326篇
基础理论   78篇
污染及防治   80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中六价铬的应急事故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六价铬的国标测定方法进行了改进,把主要试剂二苯碳酰二肼制成粉剂,以磷酸代替硫酸调节酸度,并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试剂添加顺序,提供了一种快捷简便且抗干扰的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用氨水与湿法磷酸厂废气中的SiF4或雾状的H2SiF6作用得到较纯净氟化铵溶液,然后用其制取氟化钠并副产氯化铵。  相似文献   
3.
李耕 《福建环境》2000,17(4):11-11,18
在塞曼效应和背景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镉浓度中,使用磷酸溶液作为基体改进剂,能够提高镉对直度的稳定和分析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钛白粉生产中的废酸液(钛白母液)为对象,对其中的成份和性质作了分析;提出有效利用废酸液的途径,并对工艺作了探讨,分析和验证了从废酸液中制取绿矾、磷酸钛和Sc_2O_3的可行性,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餐饮杂油脂肪酸直接加氢的研究意义、工艺优势以及催化剂、前处理、搅拌、温度等因素对加氢反应的影响。利用餐饮杂油生产硬脂酸不仅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变“废”为宝,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仲苗 《化工环保》2004,24(Z1):277-279
分析了复合肥生产中造粒尾气一级处理用磷酸洗涤时出现的问题及一级与二级处理均用水洗涤时尾气中氨排放量大的原因,提出了二级处理改为磷酸洗涤的技术方案.方案实施后的运行情况表明,改造是成功的,二级处理采用磷酸洗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芽孢杆菌B1分泌的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特性和藻毒素物质脂肪酸的影响,比较了模拟自然水体中叶绿素a、p 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和营养元素N、P浓度在溶藻前后的变化,并利用GC-MS检测了球形棕囊藻脂肪酸的成分和含量.用体积比1∶100的芽孢杆菌B1胞外活性物质处理模拟水体14 d,发现水体中叶绿素a、p H值和高锰酸盐指数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DO和N、P浓度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第14 d时,处理组水体中p H值由8.50降低到7.51,叶绿素a降低82.3%(P0.05),DO增加29.5%(P0.05),高锰酸盐指数降低55.2%(P0.01).NH+4-N、NO-2-N、NO-3-N和PO3-4-P浓度分别增加了0.46、1.50、6.24和1.30倍.投加活性物质处理14 d后,球形棕囊藻藻毒素中的主要3种脂肪酸C18:2、C16:0和C18:1分别降低了100%、97.7%和85.4%(P0.01),总脂肪酸含量降低83.4%(P0.01).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1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在模拟自然水体中能有效抑制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并降低藻毒素脂肪酸的含量.研究结果为芽孢杆菌B1胞外活性物质的生态安全性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雪峰 《环境工程》2017,35(4):11-14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是场地修复的重点内容。我国在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简述了我国地下水污染场地类型、污染特点以及国外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的主要技术,重点研究整理了国外最为常用的地下水修复技术,即抽出处理技术的技术原理、适用条件、技术优势和限制条件,以及系统设计与运行重点关注内容,为我国的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soil degradation after the conversion of native forests to exotic Eucalyptus plantation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long-term impacts of short-rotation forestry practices on soil microorganisms. The impacts of Eucalyptus successive rotations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were evaluated by comparing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 abundances, compositions, and enzyme activities of native 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s and adjacent 1st, 2nd, 3rd, 4th generation Eucalyptus plantations. The conversion from P. massoniana to Eucalyptus plantation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ize and enzyme activities, and increased microbial physiological stress. However, the PLFA abundances formed "U" shaped quadratic functions with Eucalyptus plantation age. Alternatively, physiological stress biomarkers, the ratios of monounsaturated to saturated fatty acid and Gram+ to Gram- bacteria, formed "∩" shaped quadratic functions, and the ratio of cy17:0 to 16: 1ω7c decreased with plantation age. The activities of phenol oxidase, peroxidase, and acid phosphatase increased with Eucalyptus plantation age, while the cellobiobydrolase activity formed "U" shaped quadratic functions. Soil N:P, alkaline hydrolytic nitroge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understory cover largely explained the variation in PLFA profiles while soil N:P, alkaline hydrolytic nitrogen, and understory cover explained most of the variability in enzyme activity. In conclusion, soil microb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under Eucalyptus plantations were strongly impacted by plantation age. Most of the changes could be explained by altered soil 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understory cover associated with successive planting of Eucalyptus.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plantation age for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plantation conversion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reducing disturbance for plantation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0.
不同TS浓度互花米草沼渣二次发酵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艳  罗兴章  郑正  陈广银  梁越敢 《环境科学》2011,32(11):3425-3428
中温(35±1)℃条件下,沼渣经6%的NaOH常温下处理48 h后,在TS含量8%、10%、12%的条件下沼气发酵.分析了发酵过程中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甲烷含量、pH值、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变化,从不同角度考察TS含量负荷对沼渣二次发酵特性的影响.单位TS的日产气高峰分别达10、14、13 mL.g-1,累积产气率为217、227、228 mL.g-1,甲烷含量均在65%以上.发酵过程中最低pH为7.04.乙酸浓度最高分别为3 364、3 286、5 728 mg.L-1,丙酸和丁酸浓度均低于1 100 mg.L-1.结果表明,沼渣为难降解有机物,分解缓慢,不易出现酸化现象,但仍具有较强的产气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