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4篇
基础理论   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泥石流输沙对小江中下游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游勇  程尊兰 《灾害学》2003,18(2):7-11
对小江中下游近90km河床及两岸泥石流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到:泥石流输沙年际和季节变化大;泥石流高强度的输沙造成小江河床特殊的平面和剖面特征;泥石流堵塞小江河道,对纵比降有再造作用;泥沙使小江河床以年均20cm~50cm速度抬升。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是当前人类活动环境影响的研究热点.柑橘果园扩张是近20年来寻乌水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利用寻乌水流域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设定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以SWAT模型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径流与输沙,并结合2000年以来柑橘果园扩张的遥感制图成果和寻乌水径流和泥沙观测资料,分析柑橘果园扩张对流域径流和输沙的影响.研究表明:SWAT模型模拟径流的效果较好(Re =-0.05;R2 = 0.79;Ens = 0.72),输沙模拟效果也在合理范围(Re = 0.75;R2 = 0.8;Ens = 0.71);1990~2015年间,寻乌水流域林地面积减少36.83%,果园面积增加42.48%,径流与输沙变化率分别为2.57%和4.27%;新垦果园面积与河道输沙量的关系不显著,这是因为河道输沙不仅与土壤侵蚀有关,同时也与土壤侵蚀地块与河道之间的区位关系有关,同时,在反坡水平阶等水保措施的作用下,果园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乌江流域水沙特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乌江流域水沙特性变化进行分析,是解决长江上游泥沙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防灾减灾的根本出发点,同时可为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文章通过对乌江流域主要水文站鸭池河站、乌江渡站和思南站的降雨-径流-泥沙随时间的变化、降雨-径流和径流-泥沙的相关性和双累积曲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为:降雨量、径流模数和输沙模数随时间的变化无明显趋势,历年输沙模数是鸭池河>乌江渡>思南.1980年以后由于实施了大量水土保持工程使得输沙模数大量减少.在年均径流模数相同的情况下,1971-1979年这一时期的产沙量要高于1961-1970年.从1971年开始输沙模数相对于径流而言出现趋势性增多,这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三个站点的双累积曲线变化趋势相似,说明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的影响,既取决于人类活动的方式、程度,也受制于流域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站径流、输沙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沙多时间尺度变化的复杂结构分析可为短期及中长期水沙预测提供科学依据。选用松花江哈尔滨控制站1955-2005年年均面降雨量、年均径流和输沙量数据,采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分析哈尔滨站主要水文要素的周期及其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哈尔滨站降雨、径流和输沙量序列主周期基本一致且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三要素的第一主周期为24.0~26.0 a,第二主周期为17.0~18.0 a,第三主周期为6.0~7.0 a。在7 a时间尺度上,20世纪50-60年代,降雨、径流和输沙量序列的曲线变化基本同步。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规模人口迁入以及为解决粮食问题的水土资源开发导致了三条曲线发生紊乱,20世纪80年代后黑土地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使得三条曲线重新趋于一致。在17 a和26 a时间尺度上,受引水工程、兴建水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条曲线间的变化出现不同步现象。水沙丰枯变化及奇异点判断与时间尺度有密切关系,离开时间尺度的变化趋势是毫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长江河口溶解态重金属的分布和行为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1999年春、夏季对长江口的现场观测,探讨了该处溶解态重金属(Cu、Pb、Cd)在潮汐等水动力因素作用下的分布行为,研究发现:溶解态Cu、Pb和Cd在长江口呈现出非保守行为。低盐度区溶解态Cu、Cd呈现出除去行为,Pb呈现出添加行为,较高盐度区则恰好相反。溶解态重金属含量枯水期比丰水期高,枯水期总体表现为大潮高于小潮,丰水期溶解态Cd也是大潮高于小潮,Cu、Pb则大致表现出小潮高于大潮。通过资料对比,发现近20年来溶解态Cu、Cd和Pb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长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减少,将对上海沿岸水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40年来长江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及可能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Mann Kendall方法,分析了近40年长江流域主要水文站点(长江干流水文站:屏山站、宜昌站、汉口站与大通站;支流水文站:嘉陵江的北碚站和汉江的皇庄站)的流量及输沙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受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水利设施建设等)与自然因素(如降水的时空变化)综合因素影响,变化趋势表现出复杂性,上、中、下游各有特点;②长江流域屏山站以上流域输沙率有上升趋势(1~5月份上升趋势达到95%的置信度水平),这与上游河床坡度较大,使泥沙不易沉积以及暴雨与降水增加有关;③长江中下游输沙呈显著下降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宜昌-汉口河段是长江流域泥沙主要沉积区,加上葛州坝与三峡工程的建成与投入使用,从而进一步使中下游输沙量呈下降趋势。由于下游降水增加,使下游径流量自1980s以来有微弱上升趋势,但未达到95%的置信度水平,中上游流量变化不显著。对上、中、下游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对流域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贡献率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8.
以十大孔兑之一的西柳沟风沙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对研究区风况和输沙势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开展风沙流活动观测,测定流域两岸不同下垫面输沙通量,再通过函数拟合法科学估测风沙入黄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属于中等风能环境区,年均起沙风风速为6.41m/s,年均起沙风频率为17.85%,最大风速为11.37m/s;(2)不同时间尺度合成输沙势方向趋于一致,均以偏东南方向(SE,SSE)为主,年方向变率指数属于中等变率,年合成输沙势方向(RDD)为SSE方向,直接导致大量沙物质输入河道;(3)不同下垫面垂向输沙通量存在显著差异,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风沙入黄量占比分别为77.09%、15.30%和7.61%.流域地表输沙率垂线变化表明不同下垫面总输沙率与风速均呈较好的指数函数关系,因此利用输沙率(q)、起沙风时长(h)与断面长度(d)之间关系,估算西柳沟流域年均风沙入黄总量约为8.09×105t/a.本文旨在探究西柳沟流域不同下垫面输沙率与风速两者之间耦合关系,为风沙入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基础,从而降低风沙问题对黄河流域造成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9.
金沙江下游地区输沙与泥石流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分析了金沙江下游地区泥沙资料的基础上,指出金沙江下游泥沙的地区分布、沿程分 布、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均受泥石流活动的时空控制,并提出了输沙模数的计算公式和不同地 区的计算参数.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一般编制输沙模数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主要基于侵蚀量加权平均绘制输沙模数图的方法。利用1956~1987年152个水文站输沙资料和其他相关数据,将各水文站观测数据插补延长到同样的长度,通过侵蚀量加权空间插值制作了长江上游输沙模数分布图。交叉检验结果显示利用本文方法得到的输沙模数插值结果要优于直接插值法的结果。所绘制的输沙模数图显示长江上游高产沙区主要集中于两个条带:一个是从北向南沿陇南和川滇山地延伸,另一个是从秦巴山地向东南,过川中丘陵北部,至黄陵背斜。同时,该图也揭示出在低产沙区存在局部高产沙斑块或条带;在高产沙区则存在局部低产沙斑块。充分反映了长江上游强烈的产沙空间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