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总结几种透水性混凝土成型方式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几种成型方式对透水混凝土强度和透水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手工+机械成型法综合效果最优,且先手工后机械法优于先机械后手工法.  相似文献   
2.
城市垃圾焚烧溶融灰渣,选择筛分不同粒径,混合配比添加木屑、烧结剂、淀粉等,烧结成透水性砖块,作性能试验考查弯曲强度和透水性能。本实验适用于垃圾焚烧灰渣、飞灰及下水污泥焚烧灰渣等的有效处理及资源化再利用。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林地土管特性及其对管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互连通具有一定通透性的土壤大空隙称为大孔隙,亦可称其为土管。根据土管成因不同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即土壤动物流动导致的土管、植物根系形成的土管、土壤裂隙形成的土管和土壤水分运动形成的土管。在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至少存在两种成因的土管,即植物死亡根系形成的(生物性)土管和由土壤裂隙形成的(地质性0土管。由降雨导致水分在土壤大孔隙中的运动过程称为管流,管流是优先流的主要形式之一。管流的产生对于降雨而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管流开始出现一般较开始降雨时间推迟3-4小时),管流的产生与降雨强度、降雨量和土壤水力特性等要素有关,相同条件下管流流量和降雨强度及降雨量呈正相关,管流特性不仅与土管的成因有关,而且与土管在土壤剖面的位置也有一定关系。由于土管内部粗糙程度和分枝合流情况不同,土壤前期降雨量、本次降雨强度影响也造成管流的水文过程产生差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地下水动力学方法给出衬里系统中淋滤液的迁移公式.通过淋滤液在排水层运动分析提出有关参数对衬里系统设计的影响程度,指出排水层和衬里的透水性以及淋滤液的输入率是衬里系统设计的决定因素.通过滤液渗流的水力学分析给出设计参数的选择原则和设计要点.本研究为衬里系统设计提供简明的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可用于填埋场设计.  相似文献   
5.
河道淤泥的轻质化处理及其工程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河道淤泥综合有效利用的目的,利用其高含水的特征,采用气泡混合轻质化技术对河道淤泥进行轻质化处理。通过室内试验的方法,考察和评价了以河道淤泥为原料土的气泡混合轻质土的基本工程性质,包括它的强度特性、变形特性、渗透性及耐久性能等。研究结果显示,经气泡混合轻质化处理的河道淤泥,具备一般填土的强度与刚度特性,其品质与施工性与固化材料的掺入量有密切的关系,固化后的轻质土具有良好的防渗透能力,但在循环干湿作用下易发生品质劣化现象。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河道淤泥工程应用的基本依据及质量控制指标,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发研究建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河道淤泥的有效利用方式及其物性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河道淤泥再生资源化利用的可能性及方式进行了探讨。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评价了处理后的河道淤泥作为填上材料使用时的基本工程性质,为促进河道淤泥的再生资源化利用和保护环境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设计试验,从而配置再生骨料透水性混凝土。以再生骨料透水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透水系数、孔隙率为主要考核指标,分别研究了水灰比、骨灰比、砂率、再生骨料粒径等因素及其不同的水平对再生骨料透水性混凝土各性能指标的影响。并对各考核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细分,结果表明,再生骨料透水性混凝土的透水系数和孔隙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灰比;抗压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骨灰比。水灰比的变化与透水系数和孔隙率之间呈现相同的规律,都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骨灰比的变化与抗压强度之间呈现线性下降的趋势。当水灰比介于0.37~0.43之间,骨灰比介于4.0~4.5之间时,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较好,混凝土的强度较高,透水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高分子环保固沙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以聚乙烯醇(PVA)为主要基料的乳状液高分子环保固沙剂,该高分子环保固沙剂无毒、无副作用、价格低廉、性能优异、不污染环境、原料易购、使用方便.针对沙土为研究对象,主要作了固结层的透水性,抗老化性,抗风蚀的室内固沙实验方面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