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46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从生态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出发,具体叙述了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与解决危机的方法,形成了系统的思想理论。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有其深刻的必要性与现实性。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我国坚持绿色理念提供了借鉴意义,为美丽中国的实现与全球性生态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正确发展道路上前进的指引。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在社会矛盾研究法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用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指导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政府、社会、公众追溯到问题的源头,从问题的实质出发提出解决对策,克服环境治理中的困难,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共建和谐美丽新农村。  相似文献   
3.
"2009年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7月22日在甘肃行政学院隆重举行。围绕“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题,从5个方面展开讨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绿色新政与绿色经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国内研究循环经济的主要力量及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4.
书讯     
《绿叶》2012,(7):126
《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韩毓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为主题,以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为主线,描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历史发展,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核心地位。资本主义体制建立在信用机制之上,并且是对信用机制的滥用——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对于审视当前的资本主义危机、对改革以国际金融秩序为核心的全球再生产体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再次迎来了阅读马克思的历史时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深邃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从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历史论四个层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并试图发掘出它对当今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它对启发当代人类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建立全新的文明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应成为人类从根本上、战略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是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100年校庆大会上讲话的精髓。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丰富和创新发展的梳理,分析了协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编辑手记     
《绿叶》2010,(5):3-6
本刊新闻 作者张捷自驾西藏行途中来电,中央某机构邀其参与一关于铁矿石的会议。我答:这是你《为什么有钱难买战略资源》一文的余音,居江湖者有真知,何虑寂寞。并告之,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马克思主义文摘》2010年第4期转载了其发表于本刊2009年第11期的《中国当前拉动内需是西方的陷阱》一文。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和分析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将会进一步廓清我们对这条道路的认识,从而更自觉地在实践中探索它、发展它.本文对此进行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0,(2):106-1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植根于中国实际和特定时代,具有广阔的时空场域,从不同维度审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真理层面是指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武器,在逻辑层面遵循了"继承——借鉴——创新"的发展进路,在结构层面是熔铸"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严密整体,在品质层面体现了"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耦合互嵌,在学科层面实现了"哲学——政经——科社"整合同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多维度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构、功能、机理和特质,从而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