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38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花翅摇蚊幼虫为试验对象,研究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对摇蚊幼虫代谢产物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控制.研究表明:在p H由5升高到9时,三氯乙酸(TCAA)与二氯乙酸(DCAA)的浓度呈逐渐减少趋势;p H由5升高到7时,三氯甲烷(TCM)和三氯乙腈(TCAN)的浓度减幅最大,1,1-二氯丙酮(1,1-DCP)和1,1,1-三氯丙酮(1,1,1-TCP)则在p H为8时浓度达到最低值;随着药剂投加量的增加,TCM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趋势,DCAA呈总体下降趋势,而TCAN、1,1-DCP、1,1,1-TCP和TCAA则先增加后减少,高锰酸盐的投加量为3mg·L-1时,消毒副产物去除效果显著;延长预反应时间,TCM呈总体上升趋势,1,1-DCP、DCAA、TCAA呈下降趋势,TCAN、1,1,1-TCP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综合考虑最佳预氧化时间为30 min;投加混凝剂能够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生成,随着混凝剂的不断增加,TCM、1,1,1-TCP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TCAN、1,1-DCP、DCAA、TCAA浓度则逐渐降低,在投量为40 mg·L-1时,达到最低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黄粉虫幼虫处理餐厨垃圾的方法.首先在饲养温度、饲料含水量和饲养密度等条件下进行单因素实验,然后,以利用率为指标,运用响应面法优化了黄粉虫幼虫处理餐厨垃圾的饲养条件,结果表明,最佳饲养条件为饲养温度26.7℃、饲料含水量14.5%、饲养密度4.1头/cm2.在此饲养条件下,黄粉虫对餐厨垃圾利用率理论值为38.72%,实际餐厨垃圾利用率为38.88%,相对误差为0.41%,说明利用黄粉虫幼虫处理餐厨垃圾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的毒效试验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兴滨  崔福义  郭召海 《环境科学》2007,28(11):2569-2573
以水厂原水为试验水样,研究了二氧化氯对摇蚊不同龄期幼虫的毒性效果(24 h),并考察了温度和接触时间对二氧化氯毒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具有极为显著的毒性作用,25℃时二氧化氯对4龄幼虫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为0 .41 mg/L.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的毒力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降低,1龄幼虫对二氧化氯最敏感,其中二氧化氯对4龄幼虫的LC50是1龄幼虫的1 .78倍.二氧化氯的毒力在一定范围内符合正温度系数规律,二氧化氯对4龄幼虫的毒力在15~30℃范围内增加了2 .16倍.接触时间从12 h延长至24 h,二氧化氯对4龄幼虫的毒力增幅显著;当接触时间至36 h,与接触24 h相比毒力增幅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摇蚊幼虫(红虫)在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出现,成为困扰水厂正常生产运行的又一水处理难题.首先对其生理特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然后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利用生态群落中的食物链关系,分析了富营养化水体中摇蚊幼虫大量孳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合理的生物操纵技术,通过鱼类与水生生物间的"下行效应",以达到恢复生态平衡并控制摇蚊幼虫孳生为目的的生态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关于水处理工艺中摇蚊幼虫杀灭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摇蚊幼虫是城市给水处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对目前现有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介绍了摇蚊幼虫的生活习性及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现在采用的化学灭杀方法、物理灭杀方法及生物法对净水工艺中摇蚊幼虫的防治,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史晓丹  李大鹏  王忍  黄勇 《环境科学》2015,36(3):955-962
为探讨物理和摇蚊幼虫组合扰动对内源磷再生和形态转化的协同作用,选取了苏州某富营养化河道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静态培养试验和Rhizon间隙水采样技术,着重对比了单纯的摇蚊幼虫扰动和组合扰动下,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中磷形态数量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组合扰动下,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含量(TP、PP、DTP、DIP)均处于较高水平,明显高于摇蚊幼虫扰动.这可归因于微生物活性的显著增加.与摇蚊幼虫扰动相比,组合扰动下,间隙水中DIP和Fe2+浓度的降低幅度和降低范围明显更大.这主要是由于物理扰动和底栖生物扰动产生的叠加效应,导致溶解氧渗透深度增加.另外,0~2 cm沉积物中,NH4Cl-P含量明显降低,Fe/Al-P明显增加,并且,NH4Cl-P和Fe/Al-P的变化幅度均在组合扰动下最大.这暗示了物理扰动和底栖生物扰动对磷再生和迁移产生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7.
香辣酥蛹     
每当我说起彝族美食香辣酥蛹,马上口齿生香,垂涎欲滴。制作香辣酥蛹并不复杂,材料也只有几种,关键是主料特殊,竟然是野生马蜂的幼虫——蜂蛹。可是,谁有那么大胆子,竟敢捅马蜂窝取蜂蛹?  相似文献   
8.
吴东辉  张柏  陈鹏 《生态环境》2006,15(4):802-806
对长春市郊区天然次生林、市内公园风景林、郊区防护林和农田等土地利用生境进行土壤昆虫幼虫调查,研究土地利用差异对土壤昆虫幼虫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区共捕获土壤昆虫幼虫35科411只,其中鞘翅目幼虫14科319只,双翅目幼虫13科64只,鳞翅目幼虫8科28只。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生境土壤昆虫幼虫群落组成与生态分布存在差异,防护林和农田土壤昆虫幼虫的类群数和个体密度显著减少;除农田外,其他生境土壤昆虫幼虫群落个体密度和类群数主要集中分布在0~5cm土壤层,生境凋落物的移除对土壤昆虫幼虫群落组成影响不明显;此外,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幼虫对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变化的响应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丙烯腈,乙腈和硫氰酸钠对摇蚊幼虫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摇蚊幼虫对于水环境的生物学过程或物理过程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近十几年国外研究人员逐渐重视研究污染物对摇蚊幼虫的毒性效应,并推荐将其作为常规试验生物的补充进行生物监测。本文采用摇蚊幼虫为试验生物研究了三种污染物(丙烯腈、乙腈和硫氰酸钠)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摇蚊幼虫对污染物毒性的敏感性与常规的试验生物敏感性接近,污染物对摇蚊幼虫的毒性顺序与其他水生生物的毒性顺序相同,可以将摇蚊幼虫作为常规试验生物的  相似文献   
10.
为寻求有效杀死"红虫"虫卵的药剂及杀灭幼虫的最小药剂用量,在20℃条件下,使用氯胺、高锰酸钾及过氧化氢溶液对虫卵及幼虫进行杀灭实验。结果表明:氯胺溶液对"红虫"虫卵的杀灭效果并不理想;在虫卵杀灭处理中,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是不可行的;过氧化氢对"红虫"虫卵具有极强的杀灭效果,0.05%的过氧化氢在30 min内即可将虫卵有效杀死;低浓度氯胺溶液对"红虫"幼虫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起始余氯值为1.3 mg/L的氯胺溶液即可在1 d内将"红虫"幼虫全部杀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