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7篇
  免费   313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121篇
综合类   895篇
基础理论   145篇
污染及防治   78篇
评价与监测   90篇
社会与环境   79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5年   1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全均匀混合质量平衡水质模型在滇池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介绍了完全均匀混合假设下以质量平衡为基础的湖泊水质模型,运用滇池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验证,给出了模型在滇池水质预测中的应用实测,最后讨论了模型的几个假设条件对滇池的适应性。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可适用于滇池水质有机污染长期浓度预测。   相似文献   
2.
浅谈姜堰市溱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姜堰市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和资源开发,影响了溱湖湿地的生态保护。在分析溱湖湿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素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迁移的减控影响,根据2013年5—10月采集的6次径流水样,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选取玉米/大豆间作的红壤径流区,以单作玉米、单作大豆为对照,并设置抑菌处理(施用苯菌灵)和未抑菌处理,模拟分析间作和菌根处理复合作用下的径流磷迁移特征. 结果表明:除7月19日外,整个雨季各处理下径流中ρ(TP)、ρ(可溶性磷)和ρ(颗粒态磷)随采样时间均无明显变化;所有组合处理中,未抑菌-间作处理下径流中ρ(TP)最低,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25.6%、12.2%;无论是否抑菌,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可使径流中ρ(可溶性磷)较单作玉米处理降低约24.7%;未抑菌处理下,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约14.3%、20.2%,并且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未抑菌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显著低于抑菌处理. 另外,无论是何种种植模式,抑菌处理下土壤中w(TP)均显著高于未抑菌处理,增幅在9.0%以上;抑菌条件下,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w(速效磷)较单作玉米处理显著降低;与抑菌-单作玉米处理相比,未抑菌-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和w(速效磷)也分别降低了0.25 g/kg和2.56 mg/kg. 研究显示,菌根真菌协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坡耕地红壤磷的径流流失,对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一定削减潜力.   相似文献   
4.
遥感技术在湖泊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且便于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等优点,是实现宏观、快速、连续、动态地监测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已成为湖泊环境动态变化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湖泊水质遥感监测是基于经验、统计分析或水质参数的光谱特征,选择遥感波段数据与地面实测水质参数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建立水质参数反演模型实现的.在运用遥感技术对湖泊进行水质监测的方法中有传统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神经网络模型有较强的水质识别的容错性,水质状况识别的可信度.今后,神经网络模型、高光谱遥感技术以及RS与GIS、GPS的结合运用等将是遥感技术在此领域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基于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的滇池污染源解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定量解析污染源是湖泊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基于滇池草海和外海多年水质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识别了主要水质指标的污染源类型,利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得到不同污染源对水质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草海主要的污染源有农业面源、城市面源和内源3类,外海的主要污染源是农业面源、城镇生活污染源、城市面源和内源4类.与河流水污染源解析结果不同,底泥内源与气象因子对滇池主要水质指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滇池水体磷的时空变化与藻类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永川  张德刚  汤利 《生态环境》2010,26(6):1363-1368
水体磷的时空变化与藻类生长的关系对研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GPS定位,对滇池海埂、斗南、罗家村、新街、昆阳等5个代表性位点监测断面水体总磷、可溶性磷及叶绿素a含量进行了为期1年(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的动态研究,并在滇池海埂位点进行了日变化试验,全面分析了滇池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时期水体总磷和可溶性磷的年变化、日变化及水体氮/磷比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滇池水体磷与藻类生长呈现显著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显示了滇池全湖水体总磷与叶绿素a周年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水体可溶性磷与叶绿素a呈正相关趋势;海埂位点水体总磷与叶绿素a日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水体可溶性磷与叶绿素a日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水体氮磷比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水体磷负荷对藻类生长影响呈现显著的水体区域性和水层差异性和季节性,藻类生长主要吸收水体中的可溶性磷,暗示了滇池水体磷是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陕北不同沟道土地盐碱化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沟道土地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重要的土地资源。然而,当前对黄土高原沟道土地的盐碱化问题关注不够,对盐碱化的现状、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也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知识储备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本文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和人为形成的沟道土地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延安顾屯新造耕地(治沟造地)、延川马家湾淤地坝土地和子洲黄土洼天然古聚湫土地,在这些流域内沿沟道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的电导率(EC)、p H值、含水量及粒度,分析土壤盐碱化的现状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马家湾淤地坝土地盐碱化最为严重,流域中游至上游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顾屯新造地上游出现盐碱化,盐碱化程度较马家湾轻,而黄土洼古聚湫全流域未出现盐碱化。地下水位较浅是沟道土地发生盐碱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陕北沟道土地盐碱化防治应着力控制地下水位,建设良好的排水系统,加强排水。  相似文献   
8.
以抚仙湖水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为例,论述了GIS技术在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应用,着重对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建立的技术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论证。说明了利用GIS技术对湖泊环境管理工作带来的巨大便利。系统的建立对保护抚仙湖湖区环境,促进沿湖周边县市乃至整个云南省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典型湖泊水华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2011-2015年对太湖、巢湖和滇池水华高发季节的连续监测,以藻类密度和水华面积为判据评价了3个湖体的水华情况及变化趋势,探讨了水华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水华程度以\"轻度水华\"为主,巢湖水华程度以\"轻微水华\"为主,滇池水华程度以\"中度水华\"为主;太湖、巢湖和滇池水华规模均以\"零星性水华\"为主;太湖和巢湖藻类密度与水温、pH、溶解氧、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氨氮无显著相关性;滇池藻类密度与水温、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和氨氮呈显著负相关,与pH、溶解氧和总氮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洪湖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环境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洪湖北部和南部两个短柱钻孔(HN和HS)研究湖泊沉积,采用137Cs定年,沉积速率为0.155 cm/a。沉积物的总有机碳、总氮、磷以及元素和磁化率等指标分析表明:1840年前洪湖地区人类活动较弱,在湖泊沉积物中基本没有早期的人类活动信号的记录;1840年以后由于人口大量增加,人类活动增强,湖泊的营养水平有所增加,尤其是1950年以来沉积物中营养元素急剧增加;近50年来的湖泊营养程度的加重主要与流域内大量营养物质进入湖泊,以及大面积的围垦造成湖泊面积减小、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有关。洪湖两孔的对比研究表明,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可能与洪湖湖流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