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1.
选择地处苏北平原农区的淮安市所有15510个自然村和872414户农户全样本入户调查数据为分析对象,采用占比统计法和GIS空间分析,对村民居住空间特征与迁居意愿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村落层面,平均规模小,单村独户多且村落分散,多数自然村远离镇区,近一半自然村位居“九靠近一滞洪”区域内。该格局是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2)在住房层面,农村老旧住房比例高,全市40%农户在城乡同时拥有住房,但在城镇拥有住房率与到城区距离呈负相关,而农村住房空关率则呈现相反的空间格局。(3)在迁居意愿方面,54.1%的农户愿意集中居住且多意向实物安置,较低补偿标准和不便务农是不愿迁居的主要原因;移居城镇是货币安置农户的主要去向,留村和入镇集中居住是实物安置农户的主要去向。在迁居意向农户中,近90%选择政府统建方式,近80%愿意有偿退出宅基地和流转承包地。(4)村民居住空间特征和迁居意愿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两者之间存有内在联系且均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运用生态服务效能指数的概念,选择5种指标因子(吸收二氧化硫量、吸收热量、蒸腾水量、涵养水源量、滞尘降尘量)构建了淮安生态新城绿地系统生态服务效能评估模型,并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针对“现状条件”、“概念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理想状态”4种情景下的绿地系统进行了生态服务效能评价与预测.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绿地系统生态服务效能综合指数分别为0.24、0.56、0.70和0.89,生态服务效能逐步改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概念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两种情景下,应使城市绿地系统面积大于1200hm^2,采用复合式绿地结构并调整林地与草地面积的比例达到7:3,同时应保证本地植物指数大于70%,研究结果可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淮安市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污染负荷生态承载力预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淮安市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的污染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淮安市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污染负荷的生态承载力的预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淮安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生态承载力不同地区差异性较大,各地区的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空间异质性。对环境构成较严重污染威胁的有淮阴区;对环境稍有污染威胁的地区有4个,分别为清河区、楚州区、清浦区和开发区;涟水县、洪泽县、盱眙县、金湖县畜禽粪便对环境不构成污染威胁。淮安市应该通过制定相应的畜禽养殖业的总体规划来合理布局,合理分配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生态承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淮安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沿海铁路东通道建设对淮安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安市现实产业布局为基础,分析了新长铁路建设可能对该市产业布局产生的影响,并充分利用新长铁路贯通的良好契机,调整产业布局,建设沿线交通经济带,推动淮安经济跨越式发展,进而实现苏南、苏北经济联动,对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运用生态服务效能指数的概念,选择5种指标因子(吸收二氧化硫量、吸收热量、蒸腾水量、涵养水源量、滞尘降尘量)构建了淮安生态新城绿地系统生态服务效能评估模型,并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针对"现状条件"、"概念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理想状态"4种情景下的绿地系统进行了生态服务效能评价与预测.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绿地系统生态服务效能综合指数分别为0.24、0.56、0.70和0.89,生态服务效能逐步改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概念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两种情景下,应使城市绿地系统面积大于1200hm2,采用复合式绿地结构并调整林地与草地面积的比例达到7∶3,同时应保证本地植物指数大于70%,研究结果可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概括了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的6种空间结构模式,分别是:单极中心城市带动的空间结构、点 轴式空间结构带动的空间结构、城乡融合区的空间结构、三维城乡合作带动的空间结构、田园城市带动的空间结构和都市圈带动的空间结构;分析这些模式的适用条件和对城乡一体发展的效应。然后,分析淮安城乡发展的现状空间结构特征,即全市区域空间结构处于极核与点轴并重发展阶段,乡镇人口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导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低。针对这样的状况,提出淮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思路是:推进由点 轴式结构向网络式结构的尽快转变;在大力建设中心城市的同时,积极建设片区重点中心镇;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机制,以保证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高质量实施  相似文献   
7.
在都市圈主导区域发展的空间背景下,都市圈的聚集增长凸显边缘(边际)城市的发展困惑。本文立足多都市圈相互作用的空间基础,构建以现实经济联系(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与潜在经济联系的综合测度模型,来判读边缘城市之未来发展方向,并据此提出相关空间发展策略。案例研究表明:现阶段淮安市与南京、苏锡常、徐州等都市圈的经济联系强度分别为1.688、1.405、1.164,经济联系隶属度分别为39.65%、33.01%、27.34%,说明淮安市并不存在占主导地位的单一经济联系单元,其经济联系格局是都市圈辐射能力及其空间可达性合力作用的结果。未来淮安市应努力构建区域综合网络关键节点,坚持产业错位发展,充分利用都市圈发展的"溢出效应"(或边缘效应),致力培育次区域增长极。研究成果能够为都市圈边缘城市的规划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平台,提取了淮安市主城区城市用地的矢量数据,借助Fragstats3.3软件,计算了主要功能用地的景观格局指数,并对城市功能用地景观格局演变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自1982年以来,城市功能用地斑块数量增多,斑块面积逐渐增大,面积差异不断缩小,用地斑块空间聚集程度渐渐上升,连通性水平逐步提高,功能用地斑块的形状特征与规整性变化明显;居住用地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格局特征,斑块面积由小变大,斑块之间距离增大,密度降低,用地斑块的规整性与形态变化较大;工业用地由分散布局逐渐趋向于集中,斑块面积规模由小变大,完整性与集聚程度不断提高,相互连通性明显增强,斑块形态复杂性低;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表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用地斑块面积由大变小,面积差异较大,斑块形态与规整性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9.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淮安市生活垃圾分选工艺从技术、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角度进行对比优选,确定适合现阶段淮安市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选工艺,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淮安市大气CO_2浓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二氧化碳自动分析仪和气象资料一套监测了淮安市区大气中的CO2,通过分析采集的数据探索CO2浓度和各种气象条件、季节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淮安市大气CO2浓度一年四季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每天CO2浓度最低值均出现在北京时间15:00时前后;大气CO2浓度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出现最低值,浓度范围为369.0~395.0μmol/mol,最高值多出现在冬季,浓度范围为420~455μmol/mol。其原因与光合作用的强弱、人为因素、风向等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