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77篇 |
免费 | 2024篇 |
国内免费 | 21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26篇 |
废物处理 | 37篇 |
环保管理 | 462篇 |
综合类 | 3170篇 |
基础理论 | 820篇 |
污染及防治 | 814篇 |
评价与监测 | 564篇 |
社会与环境 | 209篇 |
灾害及防治 | 2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0篇 |
2024年 | 265篇 |
2023年 | 301篇 |
2022年 | 355篇 |
2021年 | 360篇 |
2020年 | 381篇 |
2019年 | 278篇 |
2018年 | 283篇 |
2017年 | 278篇 |
2016年 | 279篇 |
2015年 | 297篇 |
2014年 | 253篇 |
2013年 | 325篇 |
2012年 | 354篇 |
2011年 | 402篇 |
2010年 | 271篇 |
2009年 | 318篇 |
2008年 | 252篇 |
2007年 | 258篇 |
2006年 | 195篇 |
2005年 | 140篇 |
2004年 | 110篇 |
2003年 | 115篇 |
2002年 | 89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6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以柠檬酸镍(CA-Ni)、酒石酸镍(TA-Ni)、焦磷酸镍(SP-Ni)3种低浓度模拟络合镍废水为研究对象,选用自制的重金属捕集剂N,N-双(二硫代羧基)乙二胺(EDTC),对废水中的Ni进行深度脱除.重点研究了EDTC投加量、初始pH、反应时间对Ni去除效果的影响及螯合沉淀物的沉淀性能和溶出特性,同时分析了EDTC去除络合Ni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初始浓度5 mg·L-1的CA-Ni、TA-Ni、SP-Ni,pH为4~8,EDTC最佳投加量分别为60 mg·L-1、55 mg·L-1和70 mg·L-1,PAM(聚丙烯酰胺)为1 mg·L-1,反应时间2 min,Ni的出水浓度均低于0.05 mg·L-1,去除率达99%以上.螯合沉淀物沉降性能好且在弱酸弱碱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红外光谱图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EDTC与Ni发生螯合反应,即EDTC直接脱除络合镍中的Ni2+,并与Ni2+生成更稳定的螯合产物EDTC-Ni,进而有效地去除废水中Ni. 相似文献
3.
利用荷电低压颗粒物撞击器(ELPI+)对四川省水泥行业、玻璃行业、陶瓷行业、砖瓦行业、燃煤锅炉、生物质锅炉、电厂、钢铁行业等典型行业开展排放特征测试,通过组分分析,获取各行业PM_(2.5)成分特征谱.结果表明:①水泥、玻璃、陶瓷、砖瓦等建材行业均以Si、Ca、Mg等元素为主要排放组分,双碱法脱硫SO_4~(2-)排放占比高于其他脱硫工艺;②电厂PM_(2.5)中SO_4~(2-)、Ca~(2+)、NH_4~+、Mg和Si为特征组分;燃煤锅炉中OC、Al、Si和Ca等为特征组分;③OC和EC是生物质锅炉PM_(2.5)主要排放组分,成型生物质燃料锅炉中K排放占比也较高,非成型生物质燃料锅炉中Cl~-排放占比为所有行业中最高;④钢铁行业中Ca含量最高,为18. 11%,其次为SO_4~(2-)、Na~+和Fe. 相似文献
4.
研究选取某典型焦化企业,针对活性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较多的4套生产装置,酚精制、古马隆、沥青焦和焦油萘,开展装置VOCs排放特征探究。使用苏玛罐对装置VOCs废气进行采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106种VOCs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计算各装置VOCs排放对大气中O3生成的贡献。结果表明:1)芳香烃、卤代烃和含氧VOCs(OVOCs)是4套装置的主要特征组分,质量分数之和为92.33%~95.38%。2)4套装置排名前10位的VOCs物种质量分数之和为90.45%~93.46%。其中,苯、丙酮、二氯甲烷、乙醇和甲苯等是焦化企业VOCs排放特征物种。3)4套装置臭氧生成潜势(OFP)值为278.73~426.95μg/m3,顺序为焦油萘装置(426.95μg/m3)>酚精制装置(410.43μg/m3)>沥青焦装置(294.36μg/m3)>古马隆装置(278.73μg/m3)。4)4套装置排名前10位的物种对OFP的贡献率为96.24%~97.97%。苯、甲苯、间/对-二甲苯、乙烯和丙酮等是行业的关键活性物种。5)不同焦化生产装置VOCs排放特征物种不一,对OFP有贡献的活性物种也有所差异。酚精制装置对OFP贡献最大的活性物种为间/对-二甲苯,古马隆和沥青焦装置对OFP贡献最大的活性物种为乙烯,焦油萘装置首要活性物种为甲苯,建议根据研究筛选出的关键活性组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VOCs减排策略。控制焦化行业VOCs排放对OFP贡献,应优先考虑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不同装置区域特征污染组分的排放,如重点加强活性物料储罐呼吸气的收集处理、注重涉活性物料装置的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实施效果等。 相似文献
5.
Modelling vegetation greenness responses to climate variability in a Mediterranean terrestrial ecosyste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ccurate knowledge of the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highway runoff in Pear River Delta, South China is required
to assess this important non-point pollution sourc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quality character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ainfall runoff from highway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 of Guangzhou, the largest city of Pear River Delta over
1 year’s investig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influence of the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on water quality and correlations among the constituents in highway runoff. The results and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runoff water is nearly neutral with low biodegradability. Oil and grease (O&G), suspended solids (SS) and heavy metals
are the dominant pollutants in contrast to the low level of nutrient constituents in runoff. Quality of highway runoff at
rural sit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at urban site for most constituents. Depth and antecedent dry period are the main rainfall
factors influencing quality of highway runoff. The correlation patterns among constituents in highway runoff at urban site
are consistent with their dominant phases in water. Strong correlations (r ≥ 0.80) are found among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total phosphorus, Cu and Zn as well as conductivity, nitrate nitrogen
and total nitrogen. O&G, COD, SS and Pb in highway runoff at urban site substantially exceed their concentrations in receiving
water of Pear River. The soil directly discharged by highway runoff at rural site has contaminated seriously by heavy metals
in surface layer accompanying with pH conversion from original acidic to alkaline at present. 相似文献
6.
中国污染场地修复的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骆永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23(3):1-6
随着城市化和产业转移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工业企业搬迁或遗留的污染场地数量与日俱增,亟须开展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工作,以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国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综述了我国污染场地及其产生、状态和风险,污染场地管理、修复技术及工程实践进展,污染场地管理和修复的主要问题,场地污染防治与修复政策、技术和融资机制需求,旨在推进污染场... 相似文献
7.
基于长三角典型城市大气VOCs排放清单识别的8个VOCs主要排放行业,选择11家代表性企业,实测研究了VOCs治理装置、排放现状、排放组成特征,并计算相关行业排放的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不同净化技术对非甲烷总烃(NMHC)的去除效率差异大,存在净化后浓度增加的现象,目前的环保装置对废气的处理有待优化.本次采样的大部分企业存在NMHC、苯、甲苯、二甲苯超标现象,其中甲苯的超标情况最严重.对于筛选的8个主要行业,芳香烃和含氧VOCs,是最主要的排放化合物,芳香烃是对臭氧生成贡献最大的化合物.在不同行业中,VOCs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制定VOCs减排控制措施时,应优先减排对臭氧生成贡献大的行业.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长江中游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2020年6月对长江中游14个采样断面的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并测定沉积物中汞(Hg)、镉(Cd)、砷(As)、铜(Cu)、铅(Pb)、铬(Cr)和锌(Zn)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首先分析了长江中游近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CA)、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相结合的途径分析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最后采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对重金属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显示,Hg、Cd、As、Cu、Pb、Cr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3、0.77、11.20、36.45、36.40、83.99和124.21 mg·kg-1,其中Cd和Pb的平均含量超过背景值的1.72和1.35倍;PCA提取了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85.16%),结合CA结果显示重金属Cd、As、Cu、Pb和Zn来源一致,Hg和Cr来源一致;PMF模型将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源分成3个因子并得到因子的贡献率,并且工业和生活废水、煤炭燃烧、采矿业3个因子的综合贡献率为41.96%、32.48%和25.55%;地累积指数法(Igeo)评价结果显示,Cd是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处于轻度污染程度等级,Hg、As、Cu、Pb、Cr和Zn等6种重金属元素处于无污染等级;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Hg的最高风险等级为中等生态风险等级,位于城陵矶和新厂采样点,Cd的最高风险等级为强生态风险等级,位于牯牛沙水道和武汉上采样点,As、Cu、Pb、Cr和Zn在14个采样断面均属于低生态风险等级.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62.59~138.59,其中处于低微和中度风险等级的采样点分别占总采样点的71.43%(10个采样点)和28.57%(4个采样点),整体上长江中游干流污染不严重;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评价结果显示,长江中游沉积物等级为Ⅰ级,定性评价为优,显示长江中游14个采样断面的沉积物对底栖生物没有毒性作用.综合以上结果,长江中游重金属污染不严重,Cd为重点防治的重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隧道工程开挖过程中外部荷载对隧道围岩多重扰动的影响,采用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进行不同冲击荷载(0.6、0.7、0.8 MPa)和冲击方式(等幅与不等幅冲击气压)下的循环冲击试验,以此分析冲击载荷作用下含孔洞岩石试件的动力学特性、损伤特征、能量耗散和破坏形态。结果表明:基于一维应力波理论和界面连续条件得到适用于含竖向孔洞岩石试件计算的改良损伤计算公式;竖向孔洞的存在会影响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趋势,并在经历数次冲击后尤为显著;花岗岩损伤积累随平均应变率增大呈幂函数增长,且随冲击荷载的增加呈现良好的规律性;积累比能量吸收值随循环冲击的进行逐渐增大,且试件的破坏模式经历了横向拉伸破坏、横向拉伸-轴向劈裂组合形式、轴向劈裂破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指含有氧、且具有较高氧化反应活性的一类物质的总称,因其会由大气颗粒物中的不同组分诱导生成并危害人体健康而广受关注。本文主要概述了大气ROS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大气ROS的检测方案,并详细介绍了细胞衬里液法、二硫苏糖醇检测法等几种常用的胞外ROS检测方案。大气细颗粒物是大气ROS的主要诱导组分,具体的成分为水溶性有机物和金属离子,环境持久性自由基也可能是潜在的ROS诱导物质。ROS的来源研究表明燃烧过程和交通排放等人为来源是大气ROS的主要来源。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以大气ROS的生成机制为研究重点,通过实验室模拟等具体实验手段全面研究ROS的污染特征,为ROS污染评价体系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