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9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270篇
安全科学   103篇
废物处理   39篇
环保管理   188篇
综合类   844篇
基础理论   209篇
污染及防治   116篇
评价与监测   41篇
社会与环境   47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Introduction of artificial light into wildlife habitat represents a rapidly expanding form of human encroachment, particularly in coastal systems. Light pollution alters the behavior of sea turtles during nesting; therefore, long-wavelength lights—low-pressure sodium vapor and bug lights—that minimize impacts on turtles are required for beach lighting in Florida (U.S.A.).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these two kinds of lights on the foraging behavior of Santa Rosa beach mice (  Peromyscus polionotus leucocephalus ). We compared patch use and giving-up densities of mice for experimental food patches established along a gradient of artificial light in the field. Mice exploited fewer food patches near both types of artificial light than in areas with little light and harvested fewer seeds within patches near bug lights. Our results show that artificial light affects the behavior of terrestrial species in coastal areas and that light pollution deserves greater consideration in conservation planning.  相似文献   
2.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U.K. coal-fired power station waste materials for artificial reef production is being examined. in June, 1989, an experimental artificial reef was constructed in Poole Bay, off the central south coast of the U.K., using three different mixtures of pulverised fuel ash (PFA), flue gas desulphurisation (FGD) gypsum and slurry, stabilized with cement and formed into blocks. Fifty tonnes of 40 × 20 × 20 cm blocks were formed into eight conical reef units replicating three different PFA/gypsum mixtures and one concrete control. the reef structure is 10m below chart datum on a flat sandy sea-bed.

Combustion of coal concentrates the heavy metal content in the resultant ash. the purpose of stabilization of the ash as blocks is twofold: to immobilize heavy metals (or other components) and to provide hard substratum for the attachment of organisms.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stabilization and hence the environmental compatibility of the block materials, heavy metal (Cd, Cr, Cu, Pb, Mn, Ni, Zn) content of the blocks has been monitored routinely over two years, to determine leaching rates. Sectional profiles indicate partial replacement of calcium content by magnesium. Associated with this there has also been some re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Only in the case of cadmium has there been a detectable loss from the surface of blocks. Chromium and manganese concentrations appear to have increased. the metal content of the reef epibiota (including ascidians, Ascidia mentula; hydroids, Halecium spp.; bryozoans, Bugula spp. and red algae) growing on the ash blocks has been compared to that of epibiota attached to the concrete controls and surrounding sea-bed. to date no evidence of excess bioaccumulation of metals has been detected.

The physical integrity of the ash reef blocks has been maintained. There is evidence that the blocks are increasing in compressive strength.

An indication of the fishery enhancement potential of the experimental structure is given by the presence of eight commercially fished species (crustaceans and molluscs) including lobsters (Homarus gammarus).  相似文献   
3.
对比了浙江省2014和2018年金属表面涂装企业的有机废气排放及治理情况,分析了该行业涂料及稀释剂的使用、主要污染因子,测算了溶剂型、水性涂料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产生系数和排放系数.结果表明:2018年VOCs治理水平明显高于2014年,水性涂料使用企业比例由18%上升至36%,纯溶剂型企业由82%下降至64%;金属表面涂装行业的主要排放污染物为二甲苯、丁醇、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苯、丙二醇、乙苯、苯乙烯等8种有机物.溶剂型和水性涂料的VOCs产生系数分别为0.72和0.31kg/kg;溶剂型和水性涂料2014年VOCs排放系数为0.64和0.29kg/kg,2018年为0.48和0.21kg/kg.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长三角背景点夏季PM2.5污染特征,于2018年5月30日—8月15日在上海市崇明岛对PM2.5样品进行昼夜采集,并对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Cl-、NO3-、SO42-、Na+、NH4+、K+、Mg2+、Ca2+)进行了分析.运用PSCF(潜在源贡献)方法判别污染物排放源区,并结合PCA(主成分分析)和PMF(正交矩阵因子)源解析探究PM2.5来源.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崇明岛ρ(PM2.5)平均值为(33±21)μg/m3,低于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限值(35 μg/m3),但在部分时段存在显著超标现象,ρ(PM2.5)最高值在120 μg/m3以上.②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4±9.3)μg/m3,占PM2.5的42.4%,其中SNA(SO42-、NO3-、NH4+三者统称)为主要离子,占水溶性离子总质量浓度的85.7%.③n(NH4+)/n(SO42-)(NH4+与SO42-的摩尔浓度比)显示,清洁期〔ρ(PM2.5) < 15 μg/m3〕呈贫铵状态,过渡期〔15≤ρ(PM2.5)≤35 μg/m3〕和污染期〔ρ(PM2.5)>35 μg/m3〕均呈富铵状态;过渡期SNA主要以NH4HSO4和NH4NO3形式存在,而污染期则主要以(NH4)2SO4和NH4NO3形式存在.④通过对两次典型污染事件进行离子相关性分析和PSCF分析发现,E1污染事件(5月30日—6月8日)为局地生物质燃烧型污染事件,E2污染事件(7月23日—8月1日)为区域传输污染事件.源解析结果进一步表明,两次典型污染事件期间气态污染物的二次转化对PM2.5的贡献最显著,贡献率分别为62.8%和59.8%;其次是生物质燃烧,其贡献率分别为32.5%和20.1%;E2污染事件期间海盐源对崇明岛PM2.5贡献率较高(16.6%),远超过E1污染事件期间对PM2.5的贡献率(2.7%).研究显示,区域输送对崇明岛PM2.5有显著贡献,二次颗粒物累积是崇明岛PM2.5超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对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促使水污染严重的长江流域需从污染物去除过程的建模与优化、污水处理过程的优化控制、水污染监测系统的构建开展水污染治理研究.传统的水污染处理技术存在污染物去除效率预测精度较低、污水优化控制成本较高、水污染监测滞后效应严重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克服上述问题,因此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污水污染物去除过程的建模与优化、污水处理过程的优化控制及水污染监测系统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全面加强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能力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指导.结果表明:①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径向基神经网络、多层前馈网络-人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对污水污染物去除过程进行建模与优化,为精确预测长江流域重金属(Cr、Cu)、营养盐(TN、TP)、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BDEs(多溴二苯醚)、HCH(六氯环己烷)〕的去除率提供重要参考价值.②采用污水处理的自动控制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递归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模糊神经网络等)构建污水智能控制系统,为长江流域实现高效节能的污水优化控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③利用在线监测仪器和人工智能技术(小波神经网络、多元线性回归-人工神经网络、叠层去噪自动编码器等)建立水污染智能监测系统,为解决长江流域水污染监测响应滞后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对长江流域提高污水污染物去除率,降低污水优化控制成本,提升水污染监测时效性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选取农作物秸秆露天燃烧严重的东北地区,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结合卫星火点和气象数据,开展秸秆露天燃烧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成功验证了松嫩平原地区2015年10月25日~11月15日的秸秆露天燃烧情况,其准确度为67.1%,经过多次试验,在神经网络建模与验证数据配比为80:20时,预测准确度最高,可达69.7%,同时该模型的稳定性较好.而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预测研究表明,人工神经网络较适用于长时间序列的预测.就影响因素而言,相对湿度是影响秸秆露天燃烧的最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空气质量模式提供火点预测数据,提高其预报预警能力,为区域联防联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7.
机载产品盐雾试验结果评定判据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当前机载产品盐雾试验标准中缺少明确、可量化评估指标,试验结果评定判据粗略笼统且以定性评价为主,已不能满足产品发展和使用环境扩展需求等现状,在总结国内外现行盐雾试验标准的结果评定要求基础上,分析当前机载产品盐雾结果评定判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提出改进试验结果评定可操作性的建议,指导机载产品盐雾试验实施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型防腐涂层对直升机典型结构用铝合金及复合材料在热带海洋性气候环境下的防护性能,并与原防护涂层进行对比。方法通过测试涂层腐蚀后的形貌、光泽度、色差、电化学阻抗等,对比新/原涂层对直升机典型结构用铝合金和复合材料的防护性能。结果经过2年腐蚀后,新涂层表面无明显变化,而原涂层表面有轻微腐蚀,光泽度和色差下降较大。电化学阻抗测试表明,暴露前后涂层结构无明显变化,涂层阻抗值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是原涂层阻抗下降更快。结论新涂层对直升机典型铝合金和复合材料有更好的防护性,更加适于海洋性环境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纳米涂层/铝合金在不同pH值海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方法通过测试纳米涂层/铝合金试样在不同pH值海水溶液中的EIS值,分析试样阻抗谱图及Bode谱图的演化规律,建立不同EIS图谱的不同电极阻抗模型,并采用ZView软件解析涂层体系不同时期的电化学阻抗谱,获得涂层电阻的变化趋势,及不同pH值海水浸泡的纳米涂层体系腐蚀失效速度。结果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及pH值的降低,纳米涂层/铝合金体系腐蚀损伤失效速率在浸泡前期整体趋势增大,但中后期由于腐蚀产物逐渐堵塞了涂层的微孔,腐蚀介质向铝合金表面渗透的速率逐渐减小。结论 pH为2.0海水浸泡下的3涂层失效最快,其次是pH为4.0海水浸泡下的2涂层,最后为p H为6.0海水浸泡下的1涂层,该涂层体系应采用等效电路模型C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10.
石墨烯在防腐涂料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叙述了石墨烯结构性能以及当前主流制备石墨烯的方法。概述了最近几年来石墨烯在防腐涂料中的研究进展情况,包括石墨烯在涂料中的添加量、分散技术、原位改性等对涂料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涂层中分散均匀添加量适中的石墨烯可以对防腐涂料性能有较大的提升,探讨了石墨烯在防腐涂层中的应用机理,同时对石墨烯防腐涂料的应用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