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40篇
安全科学   95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300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氯自由基对于臭氧和二次气溶胶的生成贡献不容忽视.夜间颗粒相氯(Cl~-)可以通过与N_2O_5的复杂反应转化生成ClNO_2,其光解产生的氯自由基将显著影响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本文以上海地区为案例,以2017年为基准年,收集了人为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系数估算方法,首次建立了上海地区人为源氯化氢(HCl)和颗粒氯(Cl~-)的排放清单;并进一步结合模型计算海盐气溶胶排放的颗粒氯(Cl~-).结果表明,2017年上海市人为源和天然源排放的HCl和Cl~-分别为1207 t和820 t,其中,燃煤、工业、垃圾焚烧和秸秆燃烧产生的HCl排放量分别为327、134、722和24 t.燃煤源中的燃煤电厂和其它行业燃烧约占燃煤源排放的80%;工业源中水泥为HCl的最大排放源,约占工业源排放的51%;垃圾焚烧厂排放约占总HCl排放的60%,为最大的HCl排放源.燃煤、工业源、垃圾焚烧、秸秆焚烧、烹饪源和海盐的颗粒Cl~-排放量分别为82、153、498、47、39和0.6 t,燃煤源中的燃煤电厂占燃煤Cl~-排放的40%,供热、其他行业和家庭燃烧分别占燃煤Cl~-排放的24%、22%和14%;钢铁行业为工业源的主要Cl~-排放源,约占工业源排放的90%,垃圾焚烧厂占全部Cl~-排放的61%,烹饪源中餐饮企业为最主要排放源,占烹饪源的70%;天然源海盐的排放量极少,未占到总排放的1%.从空间分布来看,浦东新区、宝山、普陀、松江和金山排放的HCl和Cl~-占到全市人为源总排放的80%,为主要的HCl和Cl~-排放区域.本文研究建立的上海地区大气中氯化氢和颗粒氯排放源清单,对于深入研究氯化学机制对二次污染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饮用水输配系统中,来源于管壁生物膜的有机物可能耗氯并生成消毒副产物(DBPs),包括二氯乙腈(DCAN)与二氯乙酰胺(DCAcAm)等高毒性含氮DBPs(N-DBPs).研究考察管网常见的细菌与其胞外聚合物(EPS)以及模拟管壁生物膜氯化与氯胺化后DCAN与DCAcAm的生成,并与天然有机物(NOM)和水源水有机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与藤黄微球菌与氯反应生成的DCAN、DCAcAm浓度分别为1.48~2.02、0.21~0.38μg·mg~(-1)(mg~(-1)以TOC计),高于同反应条件下NOM的生成量;相比于氯化反应,3株细菌细胞氯胺化生成的DCAN与DCAcAm浓度明显更低.3株菌的EPS也是氯与氯胺化反应生成DCAN与DCAcAm的前体物,且其氯胺化反应生成的DCAcAm浓度高于氯化反应生成的.与NOM、水源水相比,模拟管壁生物膜氯化后生成的N-DBPs与三氯甲烷(TCM)浓度比更高,表明生物膜有机物比NOM与水源水有机物更倾向生成DCAN与DCAcAm类N-DBPs,且模拟管壁生物膜氯胺化的DCAcAm生成量高于氯化反应的,说明管壁生物膜有机物是供水管网系统中DCAN与DCAcAm类N-DBPs的重要前体物.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规模使用含氯消毒剂,其残留可能对水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影响.我国饮用水水源地质量标准并未设置余氯项目及其浓度限值,且缺乏统一的余氯现场快速分析方法标准.为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的水质余氯监测与评价提供参考,对国内外饮用水标准余氯限值、实验室标准分析方法、现场快速分析方法等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在饮用水标准中分别设置了出厂水中余氯限值(范围为0.1~2.0 mg/L)、管网末梢水中余氯限值(范围为0.1~1.8 mg/L)及饮用水中余氯最大允许浓度(范围为4~5 mg/L).②比色法、容量法因其具有反应迅速且稳定、准确度及精密度较高等优点而成为国内外实验室主要标准或推荐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检出限最低,灵敏度最高,可用于余氯痕量分析.③余氯现场快速分析方法多以比色法为主,在线监测方法多为电化学方法,但缺乏统一的标准方法.研究显示,国外饮用水标准中余氯最大允许浓度为5 mg/L,WHO推荐高风险环境下的管网末梢余氯浓度最低为0.5 mg/L,建议尽快开展水质余氯现场监测方法标准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水中余氯测定方法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水体中余氯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对每种分析方法的原理、测定条件、干扰因素及其消除方法、检测限、线性范围及应用对象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氯预氧化工艺处理微污染黄河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二氧化氯预氧化工艺替代预加氯系统处理低温、含异味和较高色度的黄河原水进行了综合研究。与预氯化、混凝沉淀系统相比,二氧化氯预氧化、混凝沉淀系统对藻类的去除率提高了30%~40%,使嗅和味的阚值降低了10~20,但CODmn和氨氮的去除率的变化不明显。由于进水色度变化较大,对色度的去除率变化也不明显。运行证明,该系统改造后对降低以微污染黄河水为水源的北方给水处理厂冬季运行过程中的出水嗅和味的阚值、增加藻类的去除率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运行费用也较低。  相似文献   
6.
针对粉煤灰加气砼砌块生产的特点,分析了粉煤灰加气砼清洁生产的基本技术,设计了一种粉煤灰加气砼破碎磨粉车间清洁生产新方法,该方法能实现粉煤灰加气砼破碎磨粉车间湿式去尘,并有效提高水、气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该方法也可用于其它粉尘排放量大的场所除尘。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新的、更趋精确合理的关于冷拉螺旋叶片坯料的展开与放样计算方法 ,并从实践中探索出叶片在展开与放样时其内径的精确修正系数k之值。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基本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给出了农村劳动力流出、流入率的定义,计算了全国各省(市、区)的劳动力流出、流入率,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出、流入率分布的三大特征,论证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3个基本条件,即经济、文化和旅行能力。进一步阐述了农村劳动力流出率分布的基本特征,基于这些分析给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相对速率法测氯原子与一系列低碳醇的反应速率常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 2 92± 1K温度和 1 0 1× 10 5Pa压力下 ,以丙烷为参照物 ,采用相对速率方法测定了一系列醇与氯原子在气相中的反应速率常数 ,这些醇与氯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 (单位 :10 7m3·mol-1·s-1) :甲醇k1=3 2 9,乙醇k2 =6 14,正丙醇k3=8 97,异丙醇k4 =4 0 0 ,正丁醇k5=11 7,异丁醇k6=12 5 ,叔丁醇k7=2 0 5 ,正戊醇k8=15 8,异戊醇k9=12 3  相似文献   
10.
针对粉粒状物料在散装发送过程中 ,容易引起粉尘飞扬的问题 ,利用现代脉动跟踪技术和表面过滤技术 ,设计研制的除尘系统 ,始终将吸尘罩与料堆扬尘点的动态相对位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实现了粉粒状物流连续自动的、环保高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