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95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燃烧含硫石油焦时,通过加入石灰石在燃烧的过程中以固态的形式脱硫,燃烧后将产生大量的灰渣,过去处理灰渣最通常的方式是作土地填埋。从灰渣的化学、物理特性试验研究出发,寻找循环流化床灰渣在建筑材料、农业应用和水泥添加剂方面的利用途径,研究了更加经济有效的灰渣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土法炼焦,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采用引燃点火无回收焦炉,操作简单,材料省,出焦优质,大大减轻了对大气的污染。本文对引燃点火无回收焦炉的结构及有关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3.
活性焦的改性及其脱硫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褐煤为主要原料制备的活性焦 ,经过改性后的一系列特性及脱硫效果 ,与纯活性焦进行了比较 ,是一种机械性能好、脱硫效率高、易再生的改性活性焦。为烟气脱硫提供一种新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4.
论述酒钢3#焦炉推焦过程中产生烟尘的治理方法-地面除尘技术,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回转窑煅烧石油焦的过程中,大量的高温烟气和比较严重的粉尘是污染环境的主要因素。文章以清洁生产理论为依据,综合论述了回转窑煅烧石油焦全过程,并对污染处理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等方案进行了研究。在我国,比较成熟的清洁生产技术是采用余热回收蒸汽和袋式除尘技术。回转窑产能大,机械化程度较高,投资少,建设速度快,所产生的污染物易控制,维修费用低,换料容易,是大规模煅烧焦厂家应优先采用的石油焦煅烧设备。  相似文献   
6.
介绍目前乌海市在建和已建成的焦化生产企业产能和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现状,以及当地政府在发展焦化行业的同时开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工作思路。以当地新建的焦炉煤气制取液化天然气项目为例,论述了该项目焦炉煤气原料保证、液化天然气产能等技术方向及主要工艺流程,对比分析各装置工艺技术路线、主要设备工作原理、设备能力确定的具体方案,讨论评估了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项目各装置采用的技术优势及项目实施后带来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7.
郑纬元 《能源环境保护》2012,26(5):33-35,27
在单因素影响试验基础上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脱色剂Z60对焦化废水色度的去除效果,对最佳反应时间、温度、药剂投加量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在搅拌强度满足均匀混合条件下,反应温度25oC,絮凝沉降时间40min,色度去除率达80%以上,色度低于50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活性焦特点、活性焦联合脱硫脱硝技术的反应机理及工艺流程、活性焦联合脱硫脱硝技术的优缺点及发展方向。指出了活性焦联合脱硫脱硝工艺具有可以实现同时脱除S02、NOx和粉尘,脱除效率高,投资小等优点,通过加热再生活性焦,可获得高浓度的SO2气体,用于生产硫酸、液体二氧化硫或硫磺,有效回收硫资源。该技术具有流程简单、占地面积小、无二次污染、费用低、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避免耗时长、费用高的焊后热处理或整体更换筒节,针对铬钼钢焦炭塔内壁环焊缝的裂纹和锥段内壁腐蚀缺陷,提出采用回火焊道焊接技术对内壁缺陷部位进行修复。结果表明,严格按照经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进行施焊,回火焊道焊接技术可以利用层道间的焊接热循环作用达到焊后热处理的效果,使焊接修复后铬钼钢焦炭塔的母材和复合层的冶金和力学性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0.
Remodelling works are frequent in harbour areas, given that they must adapt to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requirements. Depending on their nature (construction, demolition, etc.), these works may be carried out during long periods of time and thus exert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ir quality at the harbours and their surroundings. The air quality at the Valencia harbour was studied during an enlargement project. Four sampling stations aimed to cover the major dust-emitting activities in the harbour. In addition, a sampling campaign was carried out to collect dust materials at their emission sources (e.g.,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clinker and petroleum coke, as well as the enlargement works). Differences obtained between PM levels at the monitoring site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distance between sampling stations and enlargement works and/or harbour operations, as well as with the preferential wind direction. In all cases, the days with the highest PM_10 levels were linked to wind directions coinciding with the location of the enlargement works or the clinker and petroleum coke stocks. Classic source apportionment methodologies (PCA and CMB) were applied to the data, but their interpretation was complex due to the similar chemical signatures of PM originating from direct and fugitive emissions from stocked materials (e.g., clinker), and the enlargement works. To overcome this difficulty, a novel non-statistical approach was used to obtain quantitative estimations of the contributions from sources (petroleum coke and clinker),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ecific PM components (e.g., carbonaceous species) and source tracers (e.g., V). Finally, a qualitative test using phenolphthalein was devised to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clinker on the filters, which provided positive results. This novel tracer approach is thus recommended for harbour author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