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6篇 |
免费 | 118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42篇 |
废物处理 | 12篇 |
环保管理 | 150篇 |
综合类 | 540篇 |
基础理论 | 102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36篇 |
评价与监测 | 21篇 |
社会与环境 | 162篇 |
灾害及防治 | 9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67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86篇 |
2011年 | 83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68篇 |
2008年 | 70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97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谭伯祥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6):121-122
安全文化是对安全理论的重要发展,安全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能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灾能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要有针对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地开展安全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信息安全评估的模型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出了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及弱点管理的工作模型;明确了信息安全评估中涉及的资产、资产价值、威胁、弱点等基本概念;给出了资产赋值、威胁、弱点量化原则;同时对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及弱点管理的工作模型,及综合的风险计算模型和公式给以介绍.研究工作旨在为信息安全评估工作和后续的弱点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提高风险评估的质量和效果,为企业的信息安全评估提供了支撑平台.同时对安全信息库的建设方式、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评估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秸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8):180-183
以江西"11.24"棚户区危旧房火灾为案例,针对其火灾特点,总结火灾教训,并结合国内对棚户区消防问题已有的理论、实践成果,在深入调查、研究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其火灾成因、火灾危险性及火灾高发的原因。指出棚户区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消除棚户区火灾隐患、加强棚户区消防安全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强调指出公安消防机构对棚户区消防治理工作力度的加大,政府各部门对棚户区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视与管理,及消防社会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以有效降低棚户区火灾,尤其是重大火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针对Windows系统端口的安全,介绍端口的基本特征和用途;分析木马和病毒等诸多因素对端口的威胁;论述端口关闭的方法和原则,而该原则是只开放需要的端口,以获得最大程度减小被攻击的可能性;最后重点阐述端口管理在安全指南软件中的实现,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计算机用户、特别是缺少基本计算机操作和端口安全知识的用户,在该软件的指导下都能正确、顺利地管理端口,保障微机和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6.
湖泊生态安全及其评估方法框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目前我国湖泊存在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同时考虑流域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阐述了对湖泊生态系统及湖泊生态安全的深层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4+1”湖泊生态安全评估方法框架. 该方法框架包括湖泊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流域社会经济活动对湖泊生态影响评估、湖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和湖泊生态灾变评估,以及在这4项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的湖泊生态安全综合评估. “4+1”湖泊生态安全评估方法框架既可作为对湖泊生态安全进行整体综合评估的方法,又反映了湖泊水生态健康、流域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湖泊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湖泊生态灾变4个过程对湖泊生态安全的影响关系,识别影响湖泊生态安全的限制性因子. 湖泊生态安全评估启示我国湖泊管理应由水质管理向流域生态系统管理转变,其实质是解决好“人湖”关系,实现“人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Lena Maria Nilsson Georgia Destouni James Berner Alexey A. Dudarev Gert Mulvad Jon Øyvind Odland Alan Parkinson Constantine Tikhonov Arja Rautio Birgitta Evengård 《Ambio》2013,42(7):816-822
This perspective paper argues for an urgent need to monitor a set of 12 concrete, measurable indicators of food and water security in the Arctic over time. Such a quantitative indicator approach may be viewed as representing a reductionist rather than a holistic perspective, but is nevertheless necessary for actually knowing what reality aspects to monitor in order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quantify, and be able to project critical changes to food and water security of both indigenous and non-indigenous people in the Arctic. More relevant indicators may be developed in the future, taking us further toward reconciliation between reductionist and holistic approaches to change assessment and understanding. However, the potential of such further development to improved holistic change assessment is not an argument not to urgently start to monitor and quantify the changes in food and water security indicators that are immediately available and adequate for the Arctic context.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蔬菜和粮油作物中砷的累积特点和富集能力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清洁区和污染区蔬菜的砷含量变幅分别为0.001~1.07mg·kg-1和0.001~8.51mg·kg-1(鲜重),均值分别为0.035mg·kg-1和0.068mg·kg-1.不同种类蔬菜的砷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鲜豆类;清洁区和污染区粮油作物的砷含量变幅分别为0.001~2.20mg·kg-1和0.007~6.83mg·kg-1(干重),均值分别为0.081mg·kg-1和0.294mg·kg-1,其中水稻的砷含量显著高于小麦和玉米.从富集系数来看,叶菜类蔬菜的砷富集系数最高,芹菜、蕹菜、茼蒿、芥菜等蔬菜的抗砷污染能力较弱.粮食作物玉米的抗砷污染能力较强.与蔬菜砷限量标准(GB4810-1994)相比,我国砷污染区的蔬菜中有32.2%的样本砷含量超标,其中叶菜类和根茎类的超标率分别为47.9%和12.8%.与粮食砷限量标准(GB4810-1994)比较,我国污染区粮油作物的样本砷超标率为34.8%,其中水稻的超标率高达42.9%,玉米和小麦的超标率均高于20%. 相似文献
9.
西藏食物保障度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食物保障是西藏社会性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问题之一。分析表明,西藏食物保障度及目标因食物种类而异。尽管粮食总产及单产均持续增长,但结构性短缺问题难以解决,粮食保障不应过分强调自给率目标;肉类中羊肉自给,但猪肉基本依靠内地;蔬菜保障存在生产不稳定问题,如何提高生产的稳定性是问题的关键。对居民营养摄入量及结构的分析表明,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及来源结构有较大差异,城镇居民食物消费与内地差异不大,而乡村居民的食物消费呈现极显著的本地化特征;分析还表明,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有一半以上用于食物,表明收入和生活水平还不高,特别要关注低收入居民的食物问题。为此,粮食不应继续作为食物保障的重点,重点应在鲜活食物的保障;建立包括开放食物流通系统和开放食物生产系统在内的开放的食物保障系统;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增进食物空间可达性,包括增进食物生产资料空间可达性和改善畜产品外销通径;增强储备意识和能力:保障贫困人口食物供给:广辟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