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5篇 |
免费 | 307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24篇 |
废物处理 | 21篇 |
环保管理 | 237篇 |
综合类 | 1002篇 |
基础理论 | 237篇 |
污染及防治 | 85篇 |
评价与监测 | 49篇 |
社会与环境 | 111篇 |
灾害及防治 | 6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8篇 |
2024年 | 73篇 |
2023年 | 77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77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79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95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120篇 |
2011年 | 131篇 |
2010年 | 105篇 |
2009年 | 85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82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3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morphology and development are described for Siberian stone pine (Pinus sibiricaDu Tour) growing at the timberline in the Western Sayan Mountains. Throughout ontogeny, these plants have a short stem trailing in an approximately horizontal direction. Maximal longevity and viability are characteristic of basal branches, which are able to root and produce vegetative generations. This allows these plants to be classified with the procumbent tree life form, in which the clones of most adaptive genotypes not only survive under extrem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ut can also reproduce vegetatively. 相似文献
2.
3.
沈玲羽;巩宁;白钰;王长发;王晓凡;曲翊;武筱涵;邵魁双 《海洋环境科学》2025,44(3):346-351
本文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对裙带菜栽培加工产业进行了全周期的碳足迹分析,明确了各环节中碳排放源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裙带菜浮筏栽培加工阶段的碳排放总量为3.95×105 kg CO2e/百亩,高于百亩裙带菜栽培阶段形成的碳汇量,从全产业的尺度来看,裙带菜栽培加工产业尚不是一个碳汇产业。在裙带菜产业链中,首先为加工阶段的碳排放量最大,主要来自包装的大量使用;其次为存储阶段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制冷设备的电耗;最后为栽培阶段的碳排放,主要来自柴油消耗。为了提升裙带菜产业的碳汇能力,建议通过改变能源形式、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选择低碳替代品等途径来降低裙带菜产业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4.
运用密闭气室通气法测定了太湖地区典型水稻田lysimeter实验中肥料施用后的稻季氨挥发动态变化和总损失量,并使用Jayaweera-Mikkelsen氨挥发模型验证了测定结果.田间测定结果表明,施用普通尿素和控释尿素后的氨挥发显著不同,在水稻生育期普通尿素的氨挥发损失达施入N量的29%~35%,不同施N水平间差异显著;而不同用量的控释尿素的氨挥发损失则相对一致,仅为施入N量的5%.模型高估了生育期的氨挥发总量,特别是在普通尿素高挥发时期造成了较大偏差.对尿素处理,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率为2.95~4.19;对控释尿素处理,预测值对实测值有正负偏差,比率为1.19~1.40.运用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级数商评价了模型的实用性.通过灵敏度分析,对模型中的参数NH 4-N的浓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限制条件.修正后的模型能够很好地满足对高挥发量的预测,模拟结果比率为1.12~1.28.实测田面水中的NH 4-N浓度不能代表模型中参与计算的实际浓度,可能原因是藻类活动对NH 4-N浓度和氨挥发过程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2003-2010年国内外不同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体系生命周期评价结果,列举比较了不同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下的全球变暖潜力、酸化潜力和净能源效用等影响评价因子的大小,得出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环境影响等级:填埋的环境影响潜值最大,焚烧的环境影响潜值小于填埋,而结合堆肥后环境影响潜值降低;此外,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引入到处理模式后,特别是垃圾源头分类回收后,环境影响潜值大大降低。结合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提出单一的处理模式应转变为综合处理模式,多种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适当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管理,以及餐厨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处理等建议,为政府能有效利用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的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与环境影响的内在量化关联关系分析方法。基于Java语言,设计和编写了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环境影响综合计算系统,协调考虑了二次电池的循环特性、电化学特征等,实现了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对材料质量需求的便捷计算,进而实现了整个评价操作过程的综合化、软件化和信息化,提高了评价效率。选用LiFePO_4/C,LiFe_(0.98)Ti_(0.02)PO_4/C,LiFe_(0.98)Mn_(0.02)PO_4/C和FeF_3(H_2O)_3/C 4种正极材料基于此系统进行了实例应用。 相似文献
7.
8.
为更加准确地估算环境受体PM2.5中SOC(二次有机碳)的质量浓度,于2015年6-8月利用在线监测仪器同步采集小时分辨率的PM2.5及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样品数据,分析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并尝试运用改进的EC示踪法估算ρ(SOC).结果表明:天津市区夏季ρ(PM2.5)为(70.9±46.0)μg/m3,ρ(OC)和ρ(EC)分别为(7.6±3.1)(2.2±1.5)μg/m3,占ρ(PM2.5)的11.8%±4.6%和3.1%±1.4%,OC/EC(质量浓度之比,下同)的平均值为4.0±2.0.ρ(OC)与ρ(EC)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仅为0.66,说明OC和EC的来源较为复杂,SOC的产生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ρ(NO2)与OC/EC呈显著负相关(R=-0.47,P < 0.01),并且OC/EC(4.0)相对较低,说明天津市区机动车可能对碳气溶胶具有重要影响.ρ(SO2)与ρ(OC)、ρ(EC)的相关性较低(R均为0.33,P均小于0.01),说明天津市区碳气溶胶可能受燃煤源的影响较低.改进的EC示踪法主要是利用O3和CO、EC作为光化学反应和一次源排放的指标,并结合ρ(OC)、ρ(EC)和OC/EC的变化特征,逐步筛选一次排放源主导的时间段的ρ(OC)和ρ(EC)数据,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ρ(OC)和ρ(EC)的线性方程,最后进行ρ(SOC)和ρ(POC)(POC为一次有机碳)的估算.天津市区夏季ρ(SOC)的平均值为(2.5±2.0)μg/m3,分别占ρ(OC)和ρ(PM2.5)的28.8%±15.0%和3.7%±3.6%;ρ(POC)的平均值为(5.2±1.7)μg/m3,分别占ρ(OC)和ρ(PM2.5)的71.2%±15.0%和8.1%±5.2%,说明天津市区夏季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是一次排放源.研究显示,相比于EC示踪法,改进的EC示踪法估算的ρ(SOC)明显降低,ρ(POC)明显升高.AT(大气温度)对ρ(SOC)的影响较为显著,而WS(风速)对ρ(POC)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流域水质改善与水环境管理需求,结合目前流域非点源水污染排放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SOA-B/S架构,运用MVC6和GIS与环境模型集成关键技术,构建流域非点源水污染排放清单估算系统,并系统梳理了地形数据、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气象数据等基础信息,采用基于输出系数法的非点源水污染负荷估算模型,实现了对全年及年内各分水期非点源水污染排放清单的处理分析和估算。系统通过数据库、GIS平台、模型集成和业务系统建设,实现了对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下不同地区的非点源水污染负荷估算,推进了流域非点源污染排放的信息化、科学化及可视化管理,为决策者制定流域水环境管理措施和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