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35篇
  免费   655篇
  国内免费   2974篇
安全科学   421篇
废物处理   916篇
环保管理   691篇
综合类   5831篇
基础理论   629篇
污染及防治   1822篇
评价与监测   220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266篇
  2015年   356篇
  2014年   472篇
  2013年   526篇
  2012年   711篇
  2011年   689篇
  2010年   553篇
  2009年   577篇
  2008年   406篇
  2007年   702篇
  2006年   790篇
  2005年   563篇
  2004年   463篇
  2003年   463篇
  2002年   411篇
  2001年   324篇
  2000年   268篇
  1999年   231篇
  1998年   185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113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was modeled using multi-layer perceptron and radial basis func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MLPANN and RBFANN). Then, the effects of influent concentration (IC), filling time (FT), reaction time (RT), aeration intensity (AI), SRT and MLVSS concentration were examined on the effluent concentrations of TSS, TP, COD and NH4+-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removal efficiencies would be obtained at FT of 1 h, RT of 6 h, aeration intensity of 0.88 m3/min and SRT of 30 days. In addition, COD and TSS removal efficiencies decreased and TP and NH4+-N removal efficiencie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es of influent concentration. The TSS, TP, COD and NH4+-N removal efficiencies were 86%, 79%, 94% and 93%, respectively. The training procedures of all contaminants were highly collaborated for both RBFANN and MLPANN models. The results of training and testing data sets showed an almost perfect match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 simulated effluent of TSS, TP, COD and NH4+-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 low experimental values of input data to train ANNs the MLPANN models compared to RBFANN models are more precise due to their higher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and lower root mean squared errors (RMSE) values.  相似文献   
2.
3.
重量法测定含动、植物油和矿物油废水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废水监测中,用重量法测定污(废)水中的动、植物油和矿物油是常用方法之一。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减少误差,提高分析测试质量,作者以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塔里木油田采油厂生产污水和餐饮行业生活废水的测定,对测定两种不同含油类废水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供同行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4.
江元汝  黄琼玉 《环境化学》1996,15(2):118-126
本文对用硫化亚铁处理含砷废水时,在气相、液相和固相中砷的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气相中无AaH3,但在As(V)废水的液相中有As(V)和As(Ⅲ)共同存在,在固相中有As(0),FeAsO4(FeAsO3),As2S3(As2S5)和吸附砷,砷的形态变化表明,硫化亚铁处理含砷废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是沉淀、沉淀转化、氧化还原、吸附共沉淀和中和五种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铁铜双金属有机骨架MIL-101(Fe,Cu)活化双氧水降解染料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贺  刘锐平  安晓强  刘会娟 《环境科学》2020,41(10):4607-4614
针对非均相芬顿传质效率低和Fe(Ⅲ)Fe(Ⅱ)转化慢导致活性低等问题,采用溶剂热法制备铁铜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101(Fe,Cu)],并研究了材料界面性质、催化降解染料(亚甲基蓝)性能以及活化催化机制.结果表明,MIL-101(Fe,Cu)晶体结构完整且呈三维八面体形状;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分别为667.2 m2 ·g-1和1.9 nm,可充分暴露反应活性位点.MIL-101(Fe,Cu)在广谱pH范围可活化H2 O2高效降解亚甲基蓝.当pH=5、反应20 min,MIL-101(Fe,Cu)/H2 O2对20 mg ·L-1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100%,较MIL-101(Fe)/H2O2和单独H2 O2分别提高43.1%和88.9%.自由基猝灭实验与反应前后铁和铜价态变化结果表明,羟基自由基(·OH)是MIL-101(Fe,Cu)/H2 O2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主要活性物种;Cu(Ⅱ)掺杂引入新的活性位点,且Cu(Ⅱ)/Cu(Ⅰ)循环和Fe(Ⅲ)/Fe(Ⅱ)循环可协同产生·OH,进而提高催化效率.MIL-101(Fe,Cu)作为新型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无需复杂pH调节即可获得良好催化效果,在工业废水处理上具有较好地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不同低碳氮比废水中好氧颗粒污泥的长期运行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袁强军  张宏星  陈芳媛 《环境科学》2020,41(10):4661-4668
为了研究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处理低碳氮比废水的长期运行稳定性,采用低碳氮比(C/N)条件下逐步增加碳氮负荷的进水方法,分别在反应器A和B中接种好氧颗粒污泥,考察其长期运行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处理性能及应对冲击负荷的稳定性.其中A反应器的碳氮比一直维持在2,而B则由4逐步降至2.结果表明,在4℃存储30d的好氧颗粒污泥,经过25d的培养,其活性基本恢复,A、B反应器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4+-N)的去除效率均达到90%以上.在其后的稳定阶段,B反应器COD和NH4+-N去除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完全硝化;而A反应器COD去除率仅80%左右,虽然NH4+-N去除率最终也达到90%以上,但仅实现短程硝化.在冲击负荷阶段,A和B反应器COD去除率仍维持在80%以上,但是NH4+-N去除受到很大冲击.A反应器NH4+-N去除效率恶化,B反应器仅实现了部分硝化.整个运行过程,好氧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质受到的影响不大,A和B反应器的污泥容积指数(SVI30)分别维持在60 mL ·g-1和75 mL ·g-1左右,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在5g ·L-1和3.7g ·L-1左右.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B反应器相对于A反应器丰富度和多样性更高.同时B反应器具有更高丰度的Zoogloea属,在颗粒中能产生更多的胞外蛋白促使颗粒结构更稳定,保证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以上结果表明,与C/N为2的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相比,C/N为4的系统脱碳硝化效果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更有利于颗粒污泥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7.
MnO2/Al2O3催化剂-微气泡臭氧体系催化降解喹啉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纳米MnO2,并以Al2O3为载体制备了掺杂型MnO2/Al2O3颗粒催化剂.催化剂焙烧温度和时间分别为500℃和4 h、MnO2质量分数为8%时,催化剂具有最高的臭氧催化氧化活性.SEM分析表明,纳米MnO2均匀分布于Al2O3载体表面.MnO2/Al2O3催化剂的比表面积(BET)为183.22 m2·g-1,平均孔容为0.27 cm3·g-1,平均孔径为4.87 nm.建立了MnO2/Al2O3催化剂-微气泡臭氧催化反应体系,研究了该体系对喹啉的降解去除效果及其机理.臭氧微气泡的平均粒径为61.7 μm.微气泡臭氧投量为30 mg·L-1时,反应60 min后喹啉去除率能达到95%以上;反应20 min后,MnO2/Al2O3催化剂-微气泡臭氧体系对实际煤化工废水二级出水的TOC去除率可达到55%以上.以叔丁醇作为分子探针,证明了羟基自由基(·OH)氧化作用在臭氧微气泡催化氧化体系中对喹啉的降解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电化学氧化法具有稳定高效、操作灵活、集成度高等特点,在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电化学废水处理过程通常受限于传质速率,而膜电极有望解决这一瓶颈问题.亚氧化钛膜电极(TiSO-ME)的化学结构与电化学性质结果显示,经过高温还原法制备的TiSO-ME电极主要由Ti4O7和少量Ti5O9组成,大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92.7%,平均孔径为0.508 μm.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TiSO-ME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高析氧电位和电化学稳定性.过滤试验结果表明,在0.82×10-3~3.14×10-3 mL·cm-2·s-1范围内膜通量与传质系数成正比.在电流密度为8 mA·cm-2,膜通量为2.31×10-3 mL·cm-2·s-1的条件下,电解1.5 h即可有效处理实际印染工业废水,sCOD去除率高达96.07%,电流效率可达24.22%,电能消耗较不存在膜通量时降低了32.99%.TiSO-ME能够实现废水在膜孔结构内部的穿流式操作,有效克服旁流式操作传质受限的问题,在小规模分散式工业废水处理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首次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同步脱氮除磷新功能的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 PNY2013,通过生理及动力学特征,连续流运行操作及其在含糖类工业废水中的应用3个环节,探讨了不同碳源模式下PNY2013同步脱氮除磷的特性.结果表明:PNY2013以葡萄糖、乙醇及乙酸为唯一碳源时均生长良好,其最大比增长速率μmax分别为0.1327、0.1252及0.1115 h-1,其同步脱氮除磷率分别可达100%、80%、100%(NH4+-N)及93%、95%、98%(PO43--P).3种碳源下PNY2013同步脱氮除磷的最佳条件基本接近为:温度30℃,pH=8.0,溶解氧0~2 mg·L-1,C/N=200∶5左右.PNY2013同步脱氮除磷的长期连续运行条件下的实验进一步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条件下,进水NH4+-N及PO43--P浓度分别达400及80 mg·L-1时,两者去除率均接近100%.与这种超强能力相比,以乙醇及乙酸为碳源条件下,进水NH4+-N及PO43--P浓度分别达100及20 mg·L-1时,两者的去除率也可达60%~80%(NH4+-N)及40%(PO43--P),显示出相当的同步脱氮除磷能力.在以模拟制糖废水、淀粉加工废水、啤酒废水、味精废水这4种典型含糖工业废水为碳源条件下,除淀粉加工废水外PNY2013均能有效去除COD、NH4+-N和PO43--P,其中,制糖、啤酒、制药废水中的COD去除率分别可达40%、89%、96%,NH4+-N去除率分别为85%、94%、76%,PO43--P去除率均为90%.即使在40000 mg·L-1(制糖)及12500 mg·L-1(啤酒)的高COD条件下,PNY2013也均具有稳定的NH4+-N和PO43--P去除效果,显示出良好的同步脱氮除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焦油、污泥和结晶杂盐等固相物质,既有资源属性,又有污染特性,但目前缺乏基于能源、经济及环境影响方面的评估.本研究阐述了3类固相物质的形成机制,建立了质量当量计算及处置方法评价模型.以宝武集团韶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厂(二期)焦化废水处理工程的A/O/H/O(厌氧/好氧/水解/好氧)流化床工艺作为考察对象,利用工程运行参数和水质统计数据进行固相物质的产量推算,结果发现,焦油、物化污泥、生物污泥(含水率为80%)和工业杂盐的产率分别为0.186、5.80、4.24和1.97 kg·m-3.通过处置方法评价模型明确了焦油焚烧、污泥热解、结晶杂盐分盐提纯后工业应用是最佳处置方案,在60 m3·h-1废水处理规模的固相物质处置过程中,每年约产生1177 MWh的能源,获得135.0万元的经济效益,排放627.0 t CO2,表明能源回收、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的协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