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44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15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环境保护》2007,(3A):68-71
唐孝炎,女,1932年10月出生。环境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并担任UNEP臭氧层损耗环境影响评估组共同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顾问等。自1972年起开创了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系统研究和教学。30余年来,在大气环境重要领域:臭氧、光化学烟雾、酸雨,以及气溶胶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近年来,针对我国城市和区域的大气污染的特点,在大气细颗粒物的来源、形成及对城市大气污染的作用方面有深入研究,提出了我国存在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孙钰 《环境保护》2007,(7B):12-13
近期以来,我国太湖、巢湖、滇池接连暴发蓝藻,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江河湖泊不堪重负。就如何恢复江河湖泊健康的生态系统、促进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十万个为什么》被誉为我国影响最大的科普书。此次第六版的出版更可谓是少儿科普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大创举。整套图书共含18册.邀请数十位两院院士担任主编,110多位院士参与编写,各界专家作者更是多达700多人。《灾难与防护》作为新增的一册,由马宗晋院士出任主编.高建国教授为副主编。《灾难与防护》力求能够通过活生生的灾难事实.敲响人类的防范警钟;同时传达在灾难面前.防范比抢险更加重要的观念.不让这种思想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相似文献   
4.
国际地热协会主席、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能源研究工程学院主任罗兰特·洪(Roland Horne)博士日前访华,并给中国地热界朋友题词:"致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所有我的朋友们,访问中国和回顾您们的友谊总是令人高兴!我期待中国地热能开发取得许多新的进展。罗兰特·洪2012年3月8日"。罗兰特·洪主席此次访华是应邀出席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清华大学,笔者拜访了我国焊接事业奠基人之一——潘际銮院士。 今年85岁的潘老,现还在科研一线工作着。他有一大串炫目的头衔: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南昌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材料科学与工程评审组组长、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和机械系主任等职。  相似文献   
6.
4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做了题为《信息技术的演进与产业变革》的发言,他指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是20世纪对经济和社会最有影响力的重大创新。当今,网络技术正走向“换代”发展的转折点,网络业务向着智能化、宽带化和移动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近日举行的"知识产权战略大讲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积极创造知识产权,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化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风险的基础。邬贺铨指出,现在美、欧、日进口的通信和计算机产品半数来自中国,但中国企业仍旧处于价值链低洼地带。一部600美元的iPhone手机,在中国组装和测试,中国企业只能获得6.5美元。而高端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核心、高附加值部分——集成电路,却占据了中国进口商品金额第一位。  相似文献   
8.
他出身于湖北农家,怀着让农民富起来的朴素愿望,在棉花研究领域一干就是30多年;他潜心科研,先后主持培育了20个短季棉新品种,创新了国产抗虫棉自主品牌;他立足长远,开展棉纤维发育基础理论研究,为优质棉育种奠定基础。在追求科学的路上,他的脚步从来不曾停歇。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棉花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喻树迅。  相似文献   
9.
人类只有做到污染物排放负增长,才可能不突破气温上升两摄氏度的“红线”。 7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气候变化专家丁一汇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表示,科学界对气温上升两摄氏度以上对地球有明显负面影响已经形成共识,“到那时,全球10-30亿人口得不到充分的淡水供应,粮食产量下降5%-7%”。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0月28—29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葫芦岛市举办"北方环境论坛暨第二届东北三省环境学术研讨会"。本次大会由三省环境科学学会联合主办,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市环境保护局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杂志社共同承办,三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民政厅、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提供支持。会议以"促进东北三省环境学术交流,引领科学研究和环境科技创新发展"为主题,为解决区域性环保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中国工程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