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33篇
基础理论   20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icea mongolica W. D. Xu. is an endemic species in China. The spruce forest is only found in semi-arid habitat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Based on the simulative defoliation experiment, it was proved that Picea mongolica seedlings had the compensatory and overcompensatory effects under the certain defoliation rate. The results of variance analysis on growth indexes showed that in PM I (natural regeneration seedlings under Picea mongolica forest), the differences of H1 (height in June 23 ) and H2 (height in September 3)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and the difference of D(diameter at the breast height) were not significant. In PM Ⅱ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seedlings under Betula platyphylla Suk. forest), the difference of H1 was significant, the difference of H2 wa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difference of D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compensatory and overcompensatory points were obtained. In PM I, the compensatory points of H1, H2, and D were 0.7628, 0.7436, 0.5725, and the overcompensatory points were 0.6056, 0.5802 and 0.2909 respectively. In PM Ⅱ, the compensatory points of H1, H2, and D are 0.5012, 0.3421, 0.2488, and the overcompensatory points are 0.4137, 0.2633 and 0.0747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induction of compensatory growth mechanisms in spruce seedlings required a threshold level of defoliation, and the insects in Picea mongolica forest could be controlled in a certain de clree.  相似文献   
2.
天山云杉天然林分土壤呼吸速率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Rupr.)Chen et Fu)是构成天山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天山中部,从天山云杉在此区域分布的底线开始,结合天山云杉自然分布特征,沿每隔约100m的海拔梯度选择典型地段设置样地。根据远红外气体分析原理,采用LI-6400-09土壤呼吸室和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于2006年6-9月,测定了天山云杉天然林分在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随海拔高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在空间上,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并非随海拔高度呈线性增加或减少的关系,而是有规律的波动,在海拔1950~2110m之间,土壤呼吸速率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2110~2428m之间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在海拔2428m处达到最大的呼吸速率值后又降低。不同海拔高度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土壤表面空气相对湿度及土壤温度的影响。在时间上,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在生长季内随不同月份的变化为单峰曲线,其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表面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林分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在各时间点上的大小排序为7月>6月>8月>9月。它的变化与土壤温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土壤表面空气相对湿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丽江发展必须走可持续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丽江GNP比1980年翻了1.96倍,但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提出丽江地区应从6个方面着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神经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韩新民  晏凤桐 《灾害学》1997,12(2):32-38
对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进行了震害调查和损失评估,此次地震造成了重大灾害,死亡309人,重伤4070人,轻伤12987人。房屋破坏、室内财产和生命线工程的直接经济损失总计为30.49亿元。  相似文献   
5.
孟连,丽江地震前云南天文台时纬残差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云南天文台光电等高仪自有观测以来的时纬残差异常与云南及其周邻地区大地震的对应关系;并报导了孟连、丽江地震前云南天文台的时纬残差均有明显异常。这再次证明时纬残差的明显异常可为台站周围的强震预测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6.
昆明-楚雄-大理-丽江地区地震软风险区划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州、大理州、丽江市1900—2000年这100年内M≥5.0的地震记录资料,对该地区的地震灾害软风险区划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软风险区划图是以带有“层”结构的地图形式表述风险评估结果的,而“层”是根据可能性水平来划分的。因此,软风险区划图对分析结果的表述,不仅能对风险分析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且能提供风险值可信度的信息,从而使风险图“服务信息”丰富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丽江古城2002年~2010年水环境质量情况及变化趋势的分析,找出水质不断下降的原因,提出了古城水环境保护的相应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川村的桥     
中川村位于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是个古村落。追溯历史,已渡过了近590个春秋。中国之大,古村落之多,地域文化不同,风情各异。中川的特色在哪里呢?与我同去采风的一位老作家,一语概括:这里多像云南的丽江。一条逶迤的中川溪穿村而过,故得村  相似文献   
9.
丽江地震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江地震给我影响最深的是1996年发生的7级地震,1997年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文化遗产,这两件事情似乎有什么联系。由此引伸,是否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人民并没有被地震吓倒,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继续发展,并获得很大成绩,丽江地震尤为突出。2001年,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请我  相似文献   
10.
丽江古城水环境现状与调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弢  杨世瑜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2):153-155,192
水环境是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地生态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丽江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水环境保护不力,导致古城水污染加剧、水资源量衰减、景观生态用水不足和景观水质下降。通过强化水环境研究,加强水环境立法,进行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以调剂古城周边地下泉水为主,拉市海调水为辅的丽江古城景观调水方案,可保护丽江古城水环境,为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