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28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鲁西平原微咸水资源的开发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西平原处于黄泛平原的尾闾地段,常受旱涝盐咸多种危害。本文分析了浅层微咸水的形成、水质及动态特征,对水质、水量进行了评价,探讨了开发利用微咸水的可能性及灌溉效益。农业上开采浅层微咸水,无疑对扩大地下水资源及促进鲁西平原水、土环境的良性循环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用氯和氢氧同位素揭示洋戴河平原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氯离子浓度和δD、δ18O值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秦皇岛洋戴河平原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规律.结果发现,洋戴河平原地表河水来源于中上游水库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且河水沿程受到δD、δ18O值、氯离子浓度更低的支流或灌渠水补给,从而使δD、δ18O值、氯离子浓度呈现沿程逐渐降低的现象.山前丘陵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洪积扇及山麓地带地下水受到了一定的蒸发作用影响,除了接受丘陵区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外,洋河附近地下水还受到洋河水库水的混合.研究区西部咸水带的地下水由上游地下水和大泥河地热咸水混合而成,地热咸水的混合比率约为13%,而东部咸水带的地下水由上游地下水、本地污水和地热咸水混合而成,地热咸水的混合比率不超过9%.在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主要由本区地下淡水和海水(海水混合比率不超过10%)混合而成,并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水或农田灌溉水的补给,其中,浦河一带是地表水或灌溉水补给较为明显的地段.  相似文献   
3.
作为进行咸水入侵动态监测的基础性工作,对潍河下游地区的供需水平衡及地下水位、水质和地层电阻率在咸淡水界面上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同时,探索了监测工作的地理工程技术途径,并据此构建了3个层次的监测体系:(1)宏观区域供需水平衡分析与地下水位负值区变化监测,(2)中观咸水入侵发展变化的物探监测,(3)微观地下水位、水质变化监测;最后,为了对日益增多的咸水入侵动态数据资料进行有效的管理,设计了一个基于GIS的、以数据库管理应用为核心的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4.
存在截渗墙情况下地下咸水恢复的优化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咸水分布区的自然地理和水文地质条件,然后对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概化,建立了相应的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数值模型,最后通过地下水模拟软件Visual—MODFLOW3.1对存在截渗墙情况下的不同咸水恢复方案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纯的抽水方案对于高浓度咸水的去除非常有效,但是低浓度咸水残留量较大;抽水——注水方案对高低浓度的去除效果都比较好;而抽水优化方案对高浓度和低浓度的咸水的去除更加经济、快速和彻底。  相似文献   
5.
郭晓雯  陈静  鲁晓宇  李远  陶一凡  闵伟 《环境科学》2022,43(9):4625-4635
咸水灌溉增加土壤盐分,改变土壤环境,进而影响土壤真菌的结构和多样性.在长期微咸水灌溉的基础上,分别添加生物炭和秸秆(采用等碳量设计,分别为3.7 t·hm-2和6 t·hm-2),探究生物炭和秸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生物炭和秸秆(对照)相比,生物炭施用显著增加土壤的pH、全碳、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但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降低幅度为20.71%;秸秆处理显著增加土壤的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但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和电导率,降低幅度为4.17%和64.50%.生物炭和秸秆处理对真菌群落Chao1指数和ACE指数有增加趋势,对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有降低趋势.土壤优势真菌门类为子囊菌门、被孢霉门、担子菌门、壶菌门和球囊菌门;优势真菌属为毛壳菌属、赤霉菌属、镰刀菌属、Idriella和被孢霉属.施加生物炭和秸秆提高子囊菌门、被孢霉门、担子菌门、球囊菌门和毛壳菌属的相对丰度;但降低壶菌门、赤霉菌属和Idriella的相对丰度.LEfSe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降低真菌群落潜在生物标志物数量.RDA结果显示,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EC1:5和TN显著相关.微咸水灌溉给土壤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中EC1:5和TN是驱动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土壤真菌群落通过生物炭和秸秆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来适应盐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6.
郭晓雯  向贵琴  张发朝  江山  闵伟 《环境科学》2024,45(6):3571-3583
干旱区淡水资源不足,农业用水主要依赖于含盐的浅层地下水,但长期咸水灌溉会造成土壤盐分积累,土壤环境恶化,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在长期淡水(0.35 dS·m-1,FW)和咸水(8.04 dS·m-1,SW)灌溉的基础上,采用等碳量设计向土壤中添加生物炭(3.7 t·hm-2,BC)和秸秆(6 t·hm-2,ST),旨在明晰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咸水灌溉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电导率、速效磷和全碳的含量,但显著降低了pH值和速效钾的含量.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速效磷、速效钾和全碳的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咸水灌溉条件下的电导率值.各处理土壤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 、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咸水灌溉显著增加芽单胞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但显著降低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在淡水灌溉条件下,生物炭还田显著降低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但显著降低酸杆菌门、放线菌门 、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咸水灌溉条件下,生物炭还田显著降低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但显著降低酸杆菌门、放线菌门 、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LEfSe分析表明,咸水灌溉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潜在标志物和功能数量;咸水灌溉条件下,生物炭还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潜在标志物和功能数量;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潜在功能数量;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潜在标志物和功能数量.RDA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结构与EC1:5 、SWC和pH值显著相关.咸水灌溉会恶化土壤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其中EC1:5 、SWC和pH值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结构变化的重要因子,采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可减缓盐分对土壤和作物的危害,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滴灌条件下不同微咸水矿化度及覆膜与否对盐碱地土壤水盐特性及油葵生长的影响,在宁夏平罗西大滩盐碱地进行不同灌水矿化度(0.2、1、2、3 g/L)膜下滴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比不覆盖处理土壤含水量高约2%,盐分表聚减缓,油葵株高、产量及其构成均高于不覆膜处理,产量最高增幅达82.5%;不同矿化度微咸水之间比较发现,利用矿化度为1 g/L的微咸水进行灌溉时,下层土壤含水量较高,微咸水滴灌不但没有为上层土壤带去过多盐分,反而由于土壤有一定的渗透性能,灌水将土壤上层盐分逐渐淋洗至下层.膜下滴灌微咸水矿化度为1 g/L时,油葵产量最大.因此在适宜条件、合理措施下,微咸水覆膜滴灌技术可以促进作物生长,确保作物产量,在淡水缺乏而微咸水较为丰富的盐碱地地区应积极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8.
海(咸)水入侵是现代社会中典型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准确掌握咸水入侵动态变化的规律和信息,是进行预测、预报、减灾、防灾的科学基础和工作依据。据此,本文为咸水入侵的实时监测、分析、预测以及减灾方案决策与评估等提供了一个完善系统,并且提出了咸水入侵防治途径及综合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9.
咸水利用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利 《自然资源学报》1994,9(4):375-378
河北省东部黑龙港地区淡水资源十分紧缺,但是这一地区地下富存大量的咸水和微咸水资源。试验和实践证明,除2-3g/l的微咸水可以利用之外,在适当的条件下,4-6g/l的咸水也可以利用,为解决本地水资源不足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碳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CCS/CCUS作为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减排潜力的终极减排技术对我国达成国家减排目标、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文献分析和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深部咸水层、油气田、煤层和页岩气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优劣势进行分析与比较。指出深部咸水层CCS较其他封存方法更具综合效益。提出在国际战略环境平静时期应该大规模应用咸水层CCS技术、多试验CCUS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