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基础理论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山西省近50年无霜期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晓辉  王麒翔  王孟本 《生态环境》2010,19(10):2393-2397
根据山西省108个地面站近50 a(1959—2008年)的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系列数据,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法,对山西省近50 a无霜期的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全省108个地面站的平均无霜期在124.6~232.9 d之间。Mann-Kendall检验结果显示,在所有地面站中,77个站初霜日推后,78个站终霜日提前,87个站无霜期延长,其中35个站显著延长。全省初霜日显著推后(+1.41 d/10 a),终霜日显著提前(-2.57 d/10 a),无霜期显著延长(+3.72 d/10 a)。初霜日推后和终霜日提前对无霜期延长的贡献约分别为1/3和2/3。Pearson相关分析证明,在全省范围内,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与年平均气温、纬度和海拔具有密切关系。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气温每升高1℃,初霜日迟4.7 d,终霜日早4.1 d,无霜期延长8.8 d。纬度每北移1o,初霜日早6.1 d;终霜日迟4.5 d;无霜期短10.6 d。海拔每升高100 m,初霜日早3.4 d;终霜日迟2.8 d;无霜期短6.2 d。对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这些特点的认识,对本区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管理、生态恢复和生态工程实施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青岛崂山动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崂山属胶东半岛丘陵区,地处中纬度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的特点。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又表现出春冷、夏凉、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加之崂山植物繁茂,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多样,因此,崂山动物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3.
1960~2014年秦岭南北无霜期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1960~2014年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数据,利用线性趋势、M-K检验和kriging插值法对无霜期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秦岭南北无霜期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初霜日和无霜期在年际波动中略有下降后快速上升,终霜日在波动中略有上升后快速下降。55年来无霜期呈显著的延长趋势且发生增多突变,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的延长速率分别为0.400 6、0.280 4、0.396 1和0.407 5 d/a,突变年份分别为1999、2002、2001和1990年。从空间上看,无霜期平均值和标准差由南向北增加,80%站点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和无霜期延长。多数无霜期延长是初霜日推后与终霜日提前的共同影响。无霜期在28个站点呈波动变化,19个站点发生突变,突变时间多在1990s~2000s,2000s的突变区域面积最大且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分析结果可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4年日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3 a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9月28日和5月5日,平均无霜期为145 d。东北地区162个站中,155个站初霜日推后,160个站终霜日提前,158个站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显著推后1.55 d/10 a,终霜日显著提前2.5 d/10 a,无霜期显著延长 4.08 d/10 a,霜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变暖的特征(0.3 ℃/10 a)。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和海拔高度的抬升,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缩短。东北地区霜的变化受最低气温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分别在1986、1989、1986年发生了突变,各省霜的突变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突变后,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多年平均等值线均向北推进。  相似文献   
5.
1961—2010年宁夏无霜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10年宁夏全区20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霜冻气候指标计算了各站逐年的无霜期。采用基础统计方法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宁夏全区及不同区域的无霜期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宁夏无霜期的空间差异明显,多年平均无霜期最长达166 d(吴忠站),最短仅有117 d(隆德站),空间差异最大为49 d;从时间上分析,1972年全区平均无霜期最短,只有121 d,2000年和2001年最长,达167 d,年际间最大相差46 d;在3个区域中,多年平均无霜期以及80%和90%保证率的界限值均是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近50年来,全区平均无霜期以4.7d/10 a的速率延长,3个区域的无霜期均呈延长趋势,其中南部山区的延长速率最快,达5.8 d/10 a;全区的无霜期在1982年发生突变,其中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带的突变年与全区一致,南部山区的突变年提前了2年;从年代际看,20世纪70年代的平均无霜期最短,21世纪初的最长,两个年代相差20 d。宁夏无霜期呈现明显延长趋势,这与1961年以来宁夏平均气温明显升高的趋势保持一致,春、秋季的平均气温均在升高使得终霜日提前、初霜日推迟是无霜期延长的主要原因。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无霜期延长对宁夏的农业生产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