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4篇
基础理论   1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药混配制剂环境风险评估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欧洲和美国农药混配制剂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详细介绍了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评估体系中的2种方法,即,基础的"整体测试法"和近年来提倡的"基于组分的方法"。"基于组分的方法"的特点是以浓度加和模型(CA模型)作为默认假设进行初级评估,以独立作用模型(IA模型)等作为高级评估手段的农药混配制剂环境风险评估方法。此外,本文还介绍了模型偏差率(MDR)、毒性相似度及毒力单元(TU)等概念以及混配制剂风险评估流程。本文的目的旨在为建立我国农药混配制剂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连云港市连云区2006年7月在养殖缢蛏中爆发的一次流行病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培养、毒力试验和详细的生理生化测定,确定点状气单胞菌为其病原菌;并探讨了该菌在不同盐度波动(S0、S2、S4和S6分别代表盐度波动幅度为0、2、4和6)和不同水温(21℃、25℃、29℃和33℃)条件下对缢蛏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0处理组缢蛏的存活率显著高于S2、S4和S6处理组,而S6处理组缢蛏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S2和S4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显著;在21℃和25℃温度处理组,缢蛏的存活率为100%,显著高于29℃和33℃温度处理组,而33℃温度处理组显著低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3.
海榄雌瘤斑螟的生物学特性及Bt对其幼虫的毒力和防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榄雌瘤斑螟(Acrobasis sp.)是危害马鞭草科澳洲海榄雌(Avicennia marina var.austrasica)的主要害虫.在深圳红树林一年发生6~7代,每个世代25~32d,其中幼虫历期13~16d,蛹5~6d,成虫7~10d,卵3~5d.幼虫剥食海榄雌的叶肉,8月低龄幼虫蛀食嫩芽及种子,10月低龄幼虫开始在嫩芽内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每年4月下旬至6月中旬爆发的第2代和第3代密度较大,造成海榄雌大面积危害.在室内,用Bt感染2龄海榄雌瘤斑螟,致死浓度(C)-死亡几率值(Y)测定的回归线为Y=4.66 1.78C,80%的致死浓度LC80为4.60IU/mL;致死时间(T)-死亡几率值(Y)测定的回归线为Y=4.305T-1.51,80%的致死时间LT80为50.86h.在林间,用8~10IU/mL的Bt稀释液喷雾对海榄雌瘤斑螟进行防治实验,平均防效为90.61%.图3表5参8  相似文献   
4.
黄杜鹃(Rhododendron molle)叶提取物对桔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有较强的毒杀作用.黄杜鹃叶的乙醇总提物对桔二叉蚜无翅成蚜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1558mg/L在黄杜鹃叶提取物的4种萃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桔二叉蚜的毒力最强,其LC50为364mg/L,表明黄杜鹃叶含有的杀虫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实验表明,黄杜鹃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桔二叉蚜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桔二叉蚜经10000mg/L的黄杜鹃叶乙酸乙酯萃取物溶液处理24h后,其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为对照组的0.6543倍,羧酸酯酶的活性仅为对照组的0.4021倍.图2表4参10  相似文献   
5.
绿僵菌防治第1代马尾松毛虫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供试的绿僵菌和白僵菌菌种在室内对马尾松毛虫2~3龄幼虫的毒力相当.在25℃条件下,绿僵菌的n (LC50)=1.06×107 L-1, t (LT50) = 7.95~12.04 d (n(spore)=1.0×1011~1.0×107 L-1);白僵菌的n( LC50) =1.37×106 L-1 ,t (LT50) = 7.48~11.27 d ( n(spore) = 1.0×1011~1.0×107 L-1).试验显示与白僵菌相比,绿僵菌具有较强的耐高温和耐旱特性.在高温、低湿的条件下绿僵菌的杀虫效果优于白僵菌.林间防治试验也表明,绿僵菌防治第1代马尾松毛虫的效果显著优于白僵菌,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表8 参14  相似文献   
6.
通过筛选文库获得绿僵菌钙传感蛋白基因MaNcs1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MaNcs1基因cDNA全长792 bp,开放阅读框为573 bp,编码190个氨基酸;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该基因的表达后,对东亚飞蝗的生测实验表明,绿僵菌毒力显著下降,说明该基因与绿僵菌的致病性有关,为以后深入研究该基因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条件下对3株金龟子绿僵菌和1株贵州绿僵菌的液体深层培养研究表明,光照对菌丝生长和液生分生孢子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培养温度显著影响菌丝生长和液生分生孢子的产出率,25-28℃为液体深层培养绿僵菌的适宜温度,其中以28℃最佳,对3-4龄马尾松毛虫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表明,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的毒力略低于气生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细菌耐药性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世界各地不断出现各种新型耐药基因及"超级细菌",以此形成的细菌耐药性污染已成为威胁全球公共卫生与环境安全的重大问题。目前除了在管理上规范合理用药和限制抗生素排放,应探讨抵御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有效地从根本上遏制细菌耐药的产生。CRISPR系统作为一种天然免疫系统,可用来对抗入侵的外源性遗传物质,其结构和功能与细菌耐药及毒力因素密切相关,深入分析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细菌耐药机制,为防治细菌耐药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台湾乳白蚁(Copotermes formosanus)是海南省危害房屋建筑最为严重的白蚁之一,为此研究防治药剂对台湾乳白蚁的毒力,减轻其对房屋建筑的危害将有重要意义。通过药膜法和毒土穿透法测定了5%阿维菌素乳油对台湾乳白蚁的毒力,用45%毒死蜱乳油做药剂对照,应用SPSS软件中的Probit模块,统计分析了5%阿维菌素乳油对台湾乳白蚁的毒力测定数据,从而得出毒力回归方程,LC_(50)、LC_(95)以及95%置信区间,对数单位与概率单位的关系图。结果表明:5%阿维菌素乳油防治台湾乳白蚁的最低有效浓度为15.625 mg·kg~(-1),与对照药剂45%毒死蜱乳油相近,其LC_(50)、LC_(95)分别为11.58和135.66 mg·kg~(-1)。由于阿维菌素对环境污染小,很可能会取代毒死蜱成为防治台湾乳白蚁的主要灭治药剂。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温度、酸碱度对重组杆状病毒(AcMNPV-BmKIT-Chi)毒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多角体病毒在温度4~50℃,pH6.0~8.0范围内可以保持较高的毒力稳定性;不同虫龄棉铃虫幼虫对重组病毒的毒力敏感性差异显著,低虫龄对重组核型多角体病毒更为敏感;病毒对幼虫存在亚致死作用,饲毒组与对照组幼虫体重差异显著.图3表3参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