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型生物膜光纤传感器测定溴化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新型生物膜作载体制成的光纤传感器对工业废水中的溴化物进行了测定,溴化物的线性范围为8×10-7mol/L~2×10-5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08%;响应时间为2~3min。  相似文献   
2.
在pH10.5NH4Cl-NH3缓冲溶液中,荧光素在490nm处有一最大吸收峰。当加入二氧化氯后,其吸收峰降低,在490nm波长处的吸光度降低值与二氧化氯浓度在0.10~4.0μgml范围成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3σ)为0.04μgmlClO2。据此建立了一个灵敏简便、快速准确,选择性测定痕量二氧化氯含量的分光光度法,用于水样分析,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荧光素固定在经处理的生物膜上,研制成光导纤维生物膜碘荧光传感器。I-的线性响应范围为3×10-5mol/L—5×10-3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065%,响应时间为25~35min。  相似文献   
4.
一种基于荧光素的高选择性硫化氢荧光探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霞  马兴  魏国华  杜宇国 《环境化学》2014,(10):1762-1767
荧光素作为荧光基团,基于硫化氢(H2S)的还原性,设计合成了一种off-on型H2S荧光探针.该探针本身在乙腈溶液中荧光十分微弱,与H2S反应之后,在520 nm处产生强荧光,同时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亮黄色,可实现对H2S的可视化检测.随着H2S浓度的逐渐增高,探针的荧光强度和紫外吸收强度也逐渐增强,在0—50μmol·L-1的范围内,二者和H2S浓度之间都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34、0.9921.探针对H2S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常见阴离子和还原性硫醇分子共存时,对检测不会产生干扰.该探针对H2S的检测限为10μmol·L-1,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5.
FDA-PI双色荧光法检测蓝藻细胞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FDA-PI双色荧光法检测水华鱼腥藻和铜绿微囊藻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用荧光显微镜对染色结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蓝色光激发下(495nm),活细胞被双醋酸荧光素FDA染成亮绿色,死亡细胞被碘化丙锭PI染成红色.染色效率与原植体类型和细胞密度有关.对细胞密度为6×107—7×109个·l-1的铜绿微囊藻,FDA染色效率可达94%以上.对细胞密度为4×107—5×108个·l-1的水华鱼腥藻,FDA染色效率可达91%以上,但细胞密度增大到5×109个·l-1时,由于藻丝体易卷曲在一起,FDA染色率下降到67%.对死亡细胞,PI染色率基本都可达到100%.因此,用FDA-PI检测活细胞和死亡细胞混合的细胞悬液,可根据细胞所发出的不同荧光而判断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6.
花生壳活性炭对水中荧光素钠的吸附及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H3PO4活化花生壳炭(750℃)为吸附剂,荧光素钠为吸附质.考察了炭化温度、投加量、pH、离子强度、吸附时间以及初始浓度对花生壳活性炭吸附荧光素钠的影响.重点研究了花生壳活性炭对荧光素钠的等温吸附特征,并利用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方程对花生壳活性炭吸附荧光素钠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很好地描述花生壳活性炭对荧光素钠的吸附效果,吸附强度因子a为正值,表明吸附过程在本实验条件下可自发进行.通过带入实验数据校对得出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花生壳活性炭对水中荧光素钠的吸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核设施烟囱流出物监测系统的监测可靠性,同时为核设施流出物排放评价的准确性提供依据,本工作根据核设施气载放射性排放物的取样和监测标准推荐的方法,使用荧光素钠法实际采样试验分析,并通过理论计算进行了验证。评价结果表明,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但略有偏差,原因是现场试验的烟囱流量、烟囱取样流量以及气流温度等参数与理论计算参数无法完全一致。系统的管道损失率和取样效率的测量结果相对偏差符合评价所要求的精度,多年试验结果也基本稳定。本文对今后测量工作的频度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9.
在pH 3.5~4.4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中, Ag+与Cl-离子反应形成AgCl。当Ag+离子适当过量时,AgCl能与Ag+结合形成[AgCl·Ag]+阳离子,它能借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与荧光素一价阴离子(HL-)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AgCl·Ag)HL],该疏水性的离子缔合物能在水相挤压作用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彼此靠近而进一步聚集,形成平均粒径约为20 nm的纳米微粒[(AgCl·Ag)HL]n。此时仅能引起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微小变化,但能导致倍频散射(FDS)和二级散射(SO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的显著增强,其最大FDS和SOS波长分别位于350和560 nm处。两种散射增强(ΔIFDS和ΔISOS)在一定范围内均与氯离子浓度成正比,均可用于氯离子的测定。其中以FDS最灵敏,对于氯离子的检测,其线性范围是0.04~1.22 μg/mL, 检出限为10.9 ng/mL;在环境空气或无组织排放废气HCl的检测中,当采气体积为60L时,其线性范围是0.007~0.21 mg/m3,检出限为1.9×10-3 mg/m3;在有组织排放废气样品中,当采气体积为10 L时,其线性范围是0.04~1.25 mg/m3,检出限为1.1×10-2 mg/m3。该文研究了纳米微粒对吸收、RNLS光谱的影响、反应的适宜条件及影响因素,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据此利用上述反应发展了一种用SOS和FDS技术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简便、快速测定环境空气和废气中HCl及环境水样中氯化物的新方法。文中还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紫花苜蓿改良盐渍土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炳成 《生态环境》2011,20(3):415-419
为探讨干旱地区种植紫花苜蓿改良盐渍土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选择河西走廊黑河流域国有临泽农场的草甸盐土荒地作为对照,研究了种植紫花苜蓿2、3、4年后的改土效果。结果表明:与CK相比,连续种植4年后,所测定的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化学性质指标都发生了极显著(P〈0.01)的有利变化,电导率下降5.96 mS.cm-1,pH下降0.25,有机碳增加1.50 g.kg-1,微生物生物量碳增加48.93 mg.kg-1,微生物熵上升0.43%,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率提高10.87μg.g-1.h-1,碱解氮增加17.37 mg.kg-1,速效磷增加2.87 mg.kg-1,速效钾增加44.93 mg.kg-1。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熵、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率、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与土壤有机碳之间极显著(P〈0.01)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80、0.87、0.85、0.79、0.80,而与电导率之间极显著(P〈0.01)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79、-0.84、-0.86、-0.88、-0.78。研究认为,种植紫花苜蓿对草甸盐土有显著的改良效果,电导率下降,有机碳含量提高,微生物活性增强,速效养分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