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3篇
基础理论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青海省都兰县吐谷浑古王国墓葬群山谷地及其周围3 600 km2范围内生态环境进行考察后认为,完善的草地旅游应具有生态心理抚育、生态文化鉴赏、自然原生态的生理享有以及草地生态农业成就观光4个方面的生态功能.据此,提出了草地生态旅游的建设方向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卫星观测的青海高原对流层臭氧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OMI-MLS对流层臭氧总量数据集对2005—2019年青海高原对流层大气臭氧总量进行提取分析,探讨其时空分布格局及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OMI-MLS对流层臭氧总量数据在青海高原的适用性良好.③海高原的多年平均对流层臭氧总量分布整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受地形和大气环流形势影响较大.海东市的对流层臭氧总量最高,其次是西宁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玉树市的对流层臭氧总量最低.对流层臭氧总量月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倒V"型特点:峰值位于6—7月,谷值位于1月,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对流层臭氧总量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异质性强,夏季最高,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最低.③近15年青海高原对流层臭氧总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平均增加速率为0.22 DU,4个季节的对流层臭氧总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冬季的对流层臭氧总量增加速率最快,其次是春季、夏季,秋季增加速率较慢.④影响青海高原对流层大气臭氧总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气温和降水,而次要因子表现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2009年9月,青海省在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的“可燃冰”实物样品,再加上青海丰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这是发展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的优势基础。青海省以科技为支撑,建立绿色经济示范区,实现青海高原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1950~2003年53年间青海高原地震主发区5.0级以上(包括5.0级)地震资料分析了该区地震灾害的特点.提出本研究区地震灾害具有频发性和轮回性、重灾轮回的时间周期长、强震的毁坏性大、以及强余震灾害连发而损害程度严重等特点,并认为青藏高原整体地壳构造运动和本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特别是北西西-北西向弧形断裂的发育)是该区地震灾害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徐刚 《绿叶》2016,(4):59-64
正卓乃湖和豹子峡附近,有上万只藏羚羊在这里集中产崽,那是生命的奇观、野种的伟大。当小羊羔可以独立生活时,便会在"父母"的带领下返回草场、湖畔。成千上万只老老小小的藏羚羊飞奔疾驰,踢出的沙土可以遮天蔽日。经历了出生地的艰苦卓绝和长途跋涉之后,藏羚羊到了西藏的羌塘、新疆的阿尔泰和青海高原的可可西里,牧草会变得丰盛,新一代的藏羚羊们兴  相似文献   
6.
吴学敏 《环境》2012,(10):32-35
为了鸟儿,他曾栉风沐雨,为了鸟儿,他掉落冰面……数次的九死一生,就是为了诠释自然最美的瞬间,让这些精灵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之上。他是一位有着“青海湖乌王”、“中华对角羚之父”、“青海环保卫士”美誉的生态环保摄影家。他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用镜头记录了野生动物最美的瞬间,演绎着青海高原的壮美天地。他在传达给世人心灵震撼和视觉冲击的同时,还传达出强烈的社会呼唤: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他就是用镜头保护生态环境的葛玉修。  相似文献   
7.
史海珠 《青海环境》2004,14(1):19-22
根据青海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环境社会学原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的社会性思路,探索生态问题演变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揭示变迁的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8.
史春林  董得红 《青海环境》2007,17(4):161-163
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位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林业建设,对保障农牧业生产、美化环境、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和推动乡风文明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认真搞好林业建设。  相似文献   
9.
罗少辉  汪家鹏  金欣  陶世银 《灾害学》2023,(4):94-98+203
利用青海省53个气象台站的最小相对湿度、最大日降水量、冰雹日数、霾日数、雾日数、蒸发量和最大风速等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闪电日数与以上各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青海省雷电环境特征,以期为青海省雷电灾害的防御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年闪电日数在2.1~119.0 d之间,两个高值中心在玉树州南部和海南州北部,雷电活动最为密集、闪电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部、玉树州、果洛州等地区;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冰雹日数、最大日降水量、最小相对湿度与闪电日数关系最为密切,均对雷电日数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冬半年降水对农业、交通、生态安全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青海高原是我国冬半年强降水量、降水日数最多的地方之一。利用重心模型来分析青海高原42个气象站1961—2019年不同等级冬半年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迁移,旨在揭示青海高原多年的冬半年降水的时空分配格局。结果显示:(1)空间上青海高原冬半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且东部地区冬半年降水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时间上整体呈增加趋势,年代周期内呈现“少-多-少-多-少-多”的趋势。(2)不同等级冬半年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青海高原冬半年降水量的变化整体以大量级的增加为主,尤其在中南部地区,增加速率更大。(3)青海省的冬半年降水量重心的纬度和经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重心点坐标呈现向西南方向逐渐移动的趋势。青海高原冬半年降水量重心的空间位置集中分布于兴海县附近,最北边可到达共和县,最南边可迁移至玛沁县,青海高原多年降水重心的标准差椭圆的方位角度数为55.8°,冬半年降水量重心主要分布于东北至西南的方向上。(4)青海高原各等级冬半年降水量的经、纬度时间变化上均呈现下降趋势,且经度的变化速率较纬度的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