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332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419篇
基础理论   157篇
污染及防治   109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应对日趋严苛的废水TN排放标准要求,试验采用溴百里酚蓝(BTB)培养基,从某煤化工废水处理厂反硝化缺氧池活性污泥中,经多次分离、纯化获得了一株高效兼性厌氧反硝化菌株HK13.通过形态观察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菌株HK13被鉴定为施氏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tutzeri).在此基础上,利用含硝酸盐模拟废水,探讨了碳源类型、C/N(碳氮比)、初始pH、溶解氧(以不同摇床转速表征不同浓度的溶解氧)和培养温度对菌株HK13反硝化脱氮能力的影响,确定了该菌株的最优生长条件和最大脱氮效率.结果表明:①菌株HK13最适反硝化脱氮条件为以柠檬酸钠碳源,C/N 8,培养温度35℃,初始pH 8~10,摇床转速100 r/min.②初始ρ(NO3--N)为106.67 mg/L下,反应12 h后菌株HK13对TN的去除率可达92.62%;反应9~12 h时,该菌株的脱氮速率最高,可达20.03 mg/(L·h),其16 h的脱氮率在98%以上,且无亚硝酸盐积累.③菌株HK13适宜生长的温度和pH范围广泛,分别为20~40℃和7~10.研究显示,菌株HK13具有快速高效的脱氮能力及嗜碱特性,拓宽了生物脱氮工艺对环境条件的适用范围,在废水脱氮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跨界融合子处理含酚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白腐真菌和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炼油厂污水厂的活性污泥经驯化筛选后分离获得的降酚细菌进行跨界融合 ,经筛选获得 2株降酚融合子。应用此融合子对燕山石化炼油厂含酚废水进行降解实验 ,结果表明 ,该融合子具有较好的降酚效果  相似文献   
3.
曲霉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去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2种曲霉A.sojae M146和A.oryzae M149的菌体,作为吸附剂对水中Pb^2+和Cd^2 进行去除实验。结果表明,曲霉菌体的最佳培养时间为72h,吸附的最佳pH为5.5、温度为30℃、时间为1h。在最佳实验条件下,A.sojae M146对Pb^2 和Cd^2 的吸附率,分别为69.76%和72.28%;A.oryzae M149对Pb^2 和Cd^2 的吸附率,分别为60.64%和81.34%。使用稀碱溶液对曲霉菌体进行浸泡预处理后,可提高对重金属的吸附去除效果;而使用稀释、乙醇水溶液以及蒸馏水对菌体浸泡后,明显降低了重金属的去除效果。Na2CO3和EDTA溶液,可以有效地将重金属从曲霉体上解吸下来,从而达到重复利用菌体作为吸附剂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预处理的铜绿假单胞菌对Cu2+的生物吸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电镀废水污泥中分离,纯化获一高抗铜菌株,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采用不同浓度盐酸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预处理,同时考察了不同因素如溶液的pH,温度,摇床转速,接触反应时间对未处理菌和预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0.1NHCl预处理的菌体具有最佳吸附效果,pH、摇床转速对菌体的吸附具有较显著影响,温度对菌体吸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两株假单胞菌对蒽菲芘的降解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污染污泥中分离出两株假单胞菌PCN5及PCB2。研究了它们对蒽、菲、芘的降解性能及生长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单基质存在下,10h,PCN5对蒽的降解转化率为91.8%,芘为75.6%,菲仅为26.25%;相反PCB2对菲的降解效果最好,蒽最差;混合基质体系中,两菌株都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对芘的降解效果较差;130h,PCN5对蒽、菲、芘混合体系中的TOC去除率为38.9%,PCB2对相应体系的去除率为73.7%;混合体系中两株的生长曲张相似,细菌浓度均呈指数增长趋势,PCN5的最大浓度约是原加入量的10000倍,PCB2是原加入量的8000倍。  相似文献   
6.
游离附生假单胞菌对铜绿微囊蓝细菌中32P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分析游离附生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对富集^32P的铜绿微囊蓝细菌(Microcystis aeruginosa)中磷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微囊蓝细菌生长的延迟期和对数期.游离附生假单胞菌的加入抑制了微囊蓝细菌中^32P的释放,而对蓝细菌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在微囊蓝细菌生长的稳定期和衰减期,假单胞菌促进其蓝细菌细胞内^32P的释放,同时也加速微囊蓝细菌的衰亡.假单胞菌对微囊蓝细菌^32P释放的促进作用是由于自身的吸磷能力导致的.假单胞菌的吸磷量由假单胞菌生物量和细胞内磷浓度决定,假单胞菌在微囊蓝细菌的整个生长阶段生物量不断增加,而体内^32P浓度在开始阶段很低.直到微囊蓝细菌进入稳定期才达到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表面活性物质产生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州猎德污水处理厂的二沉池污泥中分离到1株产表面活性剂的细菌,经镜检及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试验结果表明,菌株接种培养96h后,培养液可以使汽油层的乳化率达到100%;产表面活性物质的最佳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NH4NO3,最大的排油直径均超过100mm;在偏碱性(pH 8 ̄9)的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培养液的排油活性明显优于中性及酸性条件;盐离子浓度较高时能够生长并且大量产表面活性物质;通气量对培养液的表面活性有较大影响,摇瓶培养比通气培养更有利于保持培养液的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8.
假单胞菌的氯儿茶酚1,2-双加氧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降解2,4-二氯酚(2,4-DCP)能力较强的细菌菌株GT241-1,克隆了该菌株的3,5-二氯儿茶酚1,2-双加氧酶基因(dcpB),采用的克隆策略为:用Southern杂交对dcpB进行定位后,构建重组质粒,再用斑点杂交从重组质粒中筛选目的转化子.经序列测定得知dcpB亚克隆片段全长4303bp,其中dcpB基因编码区765bp.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dcpB与已在GenBank登记的相关基因有一定的差异.dcpB基因能够在大肠杆菌转化子中成功地表达有生物活性的酶.  相似文献   
9.
固定化荧光假单胞菌降解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海藻酸钠法包埋适冷性微生物荧光假单胞菌株AIS-11,并用于处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所有实验均在批式反应器中进行。以L_9(3~4)正交试验确定了其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最佳包埋条件,并且对游离细胞和固定化菌体的降解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固定化珠体能将吸附和生物催化过程有机地耦联起来,有效地提高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降解速率,将底物最大利用速度(mg/L·h)从游离细胞的5.75(SDS)和5.12(SDBS)分别提高至22.89和25.14。  相似文献   
10.
In this paper, the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of short-chain-length/medium-chain-length polyhydroxyalkanoate (PHA) copolymers is reported. The wild-type and highly active doubly mutated PHA synthase 1 (S325T/Q481K, abbreviated ST/QK) genes from Pseudomonas sp. 61-3 were introduced into Arabidopsis thaliana. Peroxisome targeting signal 1 (PTS1) was used to target PHA synthases into the peroxisome to synthesize PHA from the intermediates of the β-oxidation pathway. The transgenic Arabidopsis produced PHA copolymers consisting of 40–57 mol% 3-hydroxybutyrate, 21–49 mol% 3-hydroxyvalerate, 8–18 mol% 3-hydroxyhexanoate, and 2–8 mol% 3-hydroxyoctanoate. The maximum PHA contents were 220μ g/g cell dry weight (cdw) in leaves, and 36μ g/g cdw in stems,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of the ST/QK mutated PHA synthase in leaves gene did not lea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HA content and monomer composition of PHAs, compared to the wild-type PHA synthase gene, suggesting that the supply of monomers may be a rate-determining step of PHA biosynthesis in the peroxisome. However, in stem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dependent on whether the wild-type or ST/QK mutated PHA synthase was expresse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issue-specific monomer availability is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the final mol% composition of PHA copolymers produced by the peroxisome in pl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