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80篇 |
免费 | 3544篇 |
国内免费 | 36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62篇 |
废物处理 | 314篇 |
环保管理 | 712篇 |
综合类 | 5578篇 |
基础理论 | 1275篇 |
环境理论 | 4篇 |
污染及防治 | 1570篇 |
评价与监测 | 223篇 |
社会与环境 | 525篇 |
灾害及防治 | 2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74篇 |
2024年 | 427篇 |
2023年 | 447篇 |
2022年 | 429篇 |
2021年 | 375篇 |
2020年 | 307篇 |
2019年 | 358篇 |
2018年 | 346篇 |
2017年 | 453篇 |
2016年 | 499篇 |
2015年 | 487篇 |
2014年 | 478篇 |
2013年 | 685篇 |
2012年 | 681篇 |
2011年 | 642篇 |
2010年 | 450篇 |
2009年 | 391篇 |
2008年 | 313篇 |
2007年 | 414篇 |
2006年 | 440篇 |
2005年 | 288篇 |
2004年 | 230篇 |
2003年 | 202篇 |
2002年 | 160篇 |
2001年 | 134篇 |
2000年 | 135篇 |
1999年 | 113篇 |
1998年 | 89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196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ose-Marie Muzika 《Chemoecology》1993,4(1):3-7
Nitrogen fertilization resulted in a linear increase in the growth ofAbies grandis seedlings, but linear decrease in foliage concentrations of phenolic compounds. These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and production of carbonbased secondary chemicals predicted by the carbon/nutrient balance (CNB) hypothesis. However, in contrast to predictions of the CNB hypothesis, nitrogen fertilization had no effect on foliage terpene concentrat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not all carbon-based chemicals respond in the same manner to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and that the carbon/nutrient balance hypothesis does not adequately explain all patterns of environmentally-induced variation in secondary metabolism. 相似文献
2.
基于函数极值条件提出了碳达峰出现时间和需要满足的理论条件,并对主要发达国家作了验证,同时对中国现状做了分析,最后采用了基准和强化两种情景分析了中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后进入2060年碳中和时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研究结果显示:(1)根据IPAT恒等式将碳排放函数分解成人口、人均GDP和碳强度三个因素时,碳峰值出现时间为三个因素年增长率之和由正转负的正数值年度,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证实了这一条件。(2)中国三个因素年增长率之和自2003年起已经开始降低,最近几年一直在0.01~0.02徘徊,表明总体上朝着有利于碳达峰的方向发展,同时按照三个因素的预期发展目标计算得出中国2030年碳排放峰值的上限为112.2亿t,若2021—2035年保持相同的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碳强度年均复合增长率的绝对值需要比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高0.14个百分点。(3)在能源消费总量逐渐回落的前提条件下,2060年基准情景下非化石能源占比约为65%,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约为31.4亿t,强化情景下非化石能源占比约为70%,二氧化碳排放约为26.6亿t,而碳汇和CCUS等固碳技术还存在不确定性,碳中和任务依然艰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终需要控制能源消费,践行低碳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城市道路街尘中多环芳烃(PAHs)和黑碳(BC)的分布特征,2007年12月~2009年2月,分别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以及印度的加尔各答采集了城市主干道的街尘.样品处理后分别用GC-MS和元素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中国主要城市道路街尘中PAHs的含量范围为2.30~22.2μg.g-1,主要是以荧蒽、菲、芘、、苯并(b)荧蒽和苯并(ghi)苝为主要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印度加尔各答PAHs的含量范围为4.85~30.5μg.g-1,呈现出以2环的萘为主要的PAHs化合物.BC在中国主要城市道路街尘中的含量值高于印度的加尔各答,说明了2个国家可能的不同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耗.相关分析表明,PAHs与BC在不同的城市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可能指示了不同的来源.特征比值法表明城市街尘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放,其次来源于燃煤. 相似文献
4.
黎灿明;宋之光;夏嘉;赵子科 《海洋环境科学》2025,44(3):369-376
珠江河口的海−陆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复杂,识别海−陆相互作用与人类活动在沉积物中的记录,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测定珠江口伶仃洋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δ 13Corg与δ 15Ntot)多种参数,结合三端元混合模型研究珠江口海域表层沉积有机质特征与来源输入。结果表明,伶仃洋沉积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陆源、海源与污水来源,具有多源性。表层沉积物中陆源、海源与污水来源有机质占比的平均值分别为48.1%、42.3%和9.7%;表明珠江河口区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具有以陆源有机质输入为主的多端元混合特征,而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水来源有机质占比较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盐废水是目前水处理领域的难点,作为一种新型的除盐技术,电吸附技术具有众多优点.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碳基复合材料,石墨-活性炭纤维复合电极,并考察了其应用于电吸附的影响因素和除盐效果.在电压为1.6 V,停留时间为60min,极板间距为1 cm时电吸附装置的除盐效果最优.用其分别对精制棉黑液和叶绿素铜钠废水进行了处理.电极对数为8对时对经酸析处理后的精制棉黑液的电导率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8.8%和75.6%;电极对数为6~8时对叶绿素铜钠生产废水的电导率的去除率能超过50.0%,COD的去除率约为13.5%.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浸渍活性炭中银含量的分析方法,对酸介质浓度、共存元素的干扰进行了探讨,在0—1.0ml沪范围内,银含量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9。对09型浸渍活性炭标准物质进行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191%(n=10),加标回收率为97.5%-101.4%。 相似文献
7.
采用悬挂链曝气式接触氧化工艺在3个时段内处理城市河道污水,通过采用磷脂法、TTC-脱氢酶活性法和MPN法研究载体表面生物膜特性,来验证装置的水质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进水水质变化幅度较大的时段1内,水质对缺氧区和好氧区内生物膜量及活性有很大冲击,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5.9%、80.8%、64.6%和78.3%;进水水质稳定的时段2内,缺氧区和好氧区内生物膜量和活性要高于其他时段,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7.0%、80.6%、69.4%和55.3%;低温运行的时段3内,缺氧区和好氧区内生物膜量和活性都低于其他时段,水质净化效果明显下降,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1%、68.5%、48.9%和46.6%。 相似文献
8.
长期施肥对棕壤有机碳储量及固碳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棕壤有机碳在0~60 cm土层的含量和储量特征以及土壤固碳速率.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氮磷肥有机肥配施(M2NP)、氮肥有机肥配施(M2N)、单施有机肥(M2)、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和不施肥处理(CK).结果表明:经过31年长期不同施肥,各处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储量的剖面分布均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规律.本试验条件下M2NP、M2N、M2、NP、N、CK处理的耕层有机碳富集系数分别为0.465、0.455、0.407、0.482、0.393、0.471,表明耕层土壤对有机碳的保持强度最强.在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M2NP、M2N > M2、NP > N > CK,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与试验前相比,CK处理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显著降低.各处理碳库管理指数(CPMI)表现为M2NP > M2N > M2 > N > NP > CK.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固碳速率可知,与试验前相比,CK处理表现为碳的净释放,固碳速率达-401.4 kg·hm-2·a-1;固碳速率最高的为M2NP,M2N,分别达到489 kg·hm-2·a-1、440.2 kg·hm-2·a-1.综合结果表明,化肥、有机肥配施所产生交互效应更有利于棕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及固碳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以小兴安岭落叶林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皆伐地、火烧地和落叶松湿地土壤碳组分和酶活性.结果表明:(1)3种湿地类型土壤SOC含量表现为对照地显著高于皆伐地和火烧地(p0.05),在0~10 cm土层中皆伐地与对照地相比降低了58.38%,火烧地与对照地相比降低了61.96%.皆伐地与火烧地在不同土层的土壤中SO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DOC含量对照地显著高于皆伐地和火烧地(p0.05).在0~10cm土层中火烧地DOC含量是皆伐地的1.99倍,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干扰方式对土壤MBC含量影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0~10 cm的土层土壤,对照地分别比皆伐地和火烧地高23.13%和95.79%(p0.05).在不同的土层中皆伐地MBC含量均大于火烧地,与SOC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2)与对照地相比,皆伐地与火烧地0~10 cm土层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45.59%和36.76%,脲酶活性显著降低了18.22%和55.69%(p0.05),蛋白酶活性降低了19.65%和17.34%,淀粉酶活性降低了6.29%和10.69%.土壤碳组分和酶活性在垂直方向上均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皆伐和火烧造成森林湿地土壤碳组分和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