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2篇 |
免费 | 252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7篇 |
废物处理 | 6篇 |
环保管理 | 723篇 |
综合类 | 577篇 |
基础理论 | 149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31篇 |
评价与监测 | 66篇 |
社会与环境 | 130篇 |
灾害及防治 | 2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100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70篇 |
2009年 | 80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88篇 |
2006年 | 92篇 |
2005年 | 83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69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8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5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6篇 |
1971年 | 4篇 |
197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赣南花岗岩小流域进行采样、测试及分析,发现其河水含有较低的矿化度,水化学组成以Na+,Ca2+,Cl-1和HCO3-为主,溶解性Si的含量明显较高,代表了典型硅酸盐地区河流的相应化学组成.通过Gibbs图分析,赣南流域大部分地区受大气降水的影响比较显著,\"蒸发-浓缩\"类型的小流域也较多.根据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定量地估算了大气中CO2和三类岩石对河水中各种离子的贡献比例.与黄河相比,赣南流域受硅酸盐岩风化作用强烈,但主要影响因素仍是碳酸盐和蒸发盐岩,二者对赣南流域溶解质的贡献率分别为42.8%和29.2%,大气中CO2对河水溶解质的贡献率为21.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风化反应以岩盐和方解石的溶解为主,Si/(Na*+K)比值较低,说明风化反应在表生环境中进行,其产物是富含阳离子的次生矿物. 相似文献
2.
东辽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国际前沿的SWAT模型及CLUE-S模型,基于3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土地利用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并借助于Logistic回归结果探讨了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空间特征;运用2000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CLUE-S模型,模拟不同预测方案下东辽河流域未来20a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应用SWAT模型分别对研究区2025年2种情景下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条件下,情景2比情景1的多年平均径流减少了12.26mm、泥沙减少了8.4×103t、溶解态氮减少了8.29kg、有机氮减少了9.49kg、总氮减少了8.4kg、溶解态磷减少了8.61kg、有机磷减少了7.18kg、总磷减少了7.18kg,情景2比情景1更能有效的控制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3.
汉江上游金水河流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但是氮污染已成为该流域水质的主要威胁因素.该研究对汉江的金水河流域开展了为期1 a(2012-02~2013-02)的氮湿沉降观测,并利用氮输出模型估算了氮湿沉降对河流氮负荷的贡献量.结果表明雨水中总氮(DTN)的浓度在0.24~2.89 mg·L-1之间,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及有机氮(DON)分别占42.8%、13.3%和43.9%;雨水氮浓度随降雨量增大而变小,明显受到降雨的稀释作用.流域内氮湿沉降主要来自人类活动,沉降负荷在4.97~7.00 kg·(hm2·a)-1之间,受降雨量的主要影响,上游地区的氮湿沉降负荷>下游地区>中游地区,春夏两季约占全年氮湿沉降的81%.流域氮湿沉降对河流氮负荷贡献量约为34 000~46 000 kg,只占流域氮肥贡献量的5.05%~6.78%,远小于流域内农业活动化肥氮的贡献量,不是河流氮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5.
研究了滇池流域入湖河流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在滇池流域29条入湖河流2009年7~8月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调查,并在2008年9月~2009年8月进行逐月17项水环境指标监测,目的是阐明滇池流域入湖河流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识别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水环境因子,比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与水环境质量评价空间分布格局的特点.滇池流域入湖河流丰水期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3门7科8属(其中环节动物门4科5属,软体动物门2科2属,节肢动物门1科1属),群落结构以环节动物门的水丝蚓属(耐污生物)为优势属;TN、 NH+4-N、 TP和DO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水环境因子,分别为2.03~32.00、 0.34~26.66、 0.09~3.20、 0.10~6.80 mg/L;大型底栖动物群落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与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致,均为流域北部入湖河流(王家堆渠、新运粮河、老运粮河、乌龙河、大观河、西坝河、船房河、采莲河、金家河、盘龙江、大青河、海河、六甲宝象河、小清河、五甲宝象河、虾坝河、老宝象河、新宝象河和马料河)污染状况严重程度>流域南部入湖河流(淤泥河、老柴河、白鱼河、茨巷河、东大河、中河和古城河)>流域东部入湖河流(洛龙河、捞鱼河和南冲河). 相似文献
6.
小流域面源污染减控措施优化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长春市重要饮用水源地石头口门水库的莫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选择横垄耕作、修建梯田、退耕还林、化肥减施和人工湿地5种措施进行磷素削减处理,共计21个措施组合方案;以实施措施的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以水库水质TP浓度和采用不同措施的土地面积为约束条件,建立小流域出口水质优化管理模型。模拟计算3个阶段的可行性最优方案分别为:2011—2020年,选取措施为施肥量不变,现状梯田面积不变,坡度≤5°的耕地采取横垄耕作,其他退耕还林;2021—2030年,在第一阶段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新建人工湿地0.03 km2;2031—2050年,全部农田原位退耕还林,保持人工湿地面积不变,最终实现入库水质ρ(TP)≤0.01 mg.L-1的目标。化肥减施和梯田建设面积是影响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西北干旱区中小城市的快速、稳定的发展,解决该地区中小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以水价作为出发点,充分利用水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制定出该地区中小城市的水价。以西北干旱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石河子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得到石河子居民、居民生活用水情况、现行水价、居民家庭节水情况、居民的心理承受水价以及平时生活的节水意识等情况,通过分析,得出居民的心理承受偏低,现行水价仍有一定的上调空间,调价范围为1.58~2.31元/m3,最高可调至4.11元/m3。结合石河子的水价,为西北干旱区的中小城镇的水价改革、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印江流域水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夏季和冬季采集印江河主干与支流表层水样品,测定并分析其基本物理化学参数、主量离子浓度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_(DIC)),结合流域内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强度与方式等生态环境条件,对表层水体中DIC的来源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印江河流域表层水p H值呈中性到碱性,水化学组成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的控制,阳离子主要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主要以HCO-3为主,而且主量离子在冬夏季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印江河流域干、支流水体DIC和主量离子含量向下游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并随季节呈现夏低冬高的变化趋势,可能与研究区水体上游土地利用强度低而下游存在大量的农耕用地以及当地冬夏季降雨量差异有关。相比之下,印江河流域干流水体δ~(13)C_(DIC)均值为-10.39‰、支流水体δ~(13)C_(DIC)均值为-8.29‰,差异相对显著,反映了作为源头支流水体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影响,支流汇入干流水体过程周边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方式多样,影响较为明显。而且该流域干、支流水体δ~(13)C_(DIC)的季节性差异显著,支流水体DIC主要由于水-岩交换在冬季更加富集13C,而干流水体DIC则主要由于生物量效应在夏季相对富集13C,极有可能与当地土地利用强度和方式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也对水文情势产生重要影响,两者密切相关.黄土丘陵沟壑区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同时这一地区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点区域,研究这一地区的水与生态环境建设间的相互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流域--延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水文站监测数据及土壤水分和植被生长的有关研究,综合分析后认为:①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用水受到直接威胁;②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建成植被减少了河川径流,由于植被蒸腾过度消耗土壤水库中的水分,一些地方出现土壤干层;③水资源的不足不仅限制了进一步的植树种草,而且也对建成植被产生了不利影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小老树\",从而使植被的生态环境效益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建设与水的关系,提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