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1篇
安全科学   6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213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铝合金的实验室盐雾试验腐蚀行为图像特征提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取铝合金材料在盐雾箱试验中可以表征腐蚀程度的表面形貌图像特征量。方法首先,对采集于表面化学清洗过的试样原始图像进行图像增强等预处理,突出腐蚀部位;其次,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分形和小波分解方法提取出分形维数和小波能量特征值。结果与以质量损失量为基础的腐蚀深度特征值进行相关性对比,基于图像分析的特征提取法的准确度和精度比较高。结论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对试样的腐蚀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判断并预测试样的腐蚀速度。  相似文献   
2.
长阳县鄂西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全县历年统计规模滑坡184处(其中土质滑坡152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1.3%。为探究长阳县土质滑坡特点,在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变维分形方法得出滑坡影响因素排序为:降雨量>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度>坡高,并求取了各影响因素的分维值,为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旱涝灾害的分形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在概述分形理论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分形理论对深化灾害学相关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其次,对旱涝灾害的几种分形研究方法进行了必要的概括,在此基础上,结合旱涝灾害中已有的分形应用研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了评述、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了微涡旋絮凝-逆流气浮-纳滤集成工艺去除水中腐殖酸的工艺特征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微涡旋絮凝-逆流气浮工艺去除水中腐殖酸时,在聚合氯化铁(PFC)的最佳投药点0.62 mmol·L-1(Fe3 )下,出水水质符合纳滤膜系统预处理单元的要求,而且该工艺需要PFC絮凝剂的量较低.该预处理系统与纳滤系统组合的集成工艺可以使水中的腐殖酸有机物浓度大大降低,且含TQ56-36FC型纳滤膜的流程1比含M-N1812A型纳滤膜的流程2效果好.前者出水的TOC值可达0.48 mg·L-1,CODMn值为0.64~0.69mg·L-1,UV254值为0,且有95%以上的脱盐率.后者出水的TOC值为0.61~1.00mg·L-1,CODMn值为0.72~0.97mg·L-1,UV254值为0~0.0109,脱盐率很低.另外,尽管保安过滤/活性炭预处理有利于纳滤膜出水水质的提高,但活性炭柱的存在也降低了纳滤膜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动态实验结果表明,该集成工艺在本试验中运行周期为72h.水中颗粒物粒度分布表明,原水、絮凝后和气浮出水中颗粒物粒度分布的中位直径(d50)分别为2~5 μm、21 μm和16μm;经过保安过滤器或保安过滤器/活性炭柱,水样中的颗粒物的d50为0到几个μm;经过纳滤膜后,出水基本无颗粒物.初步研究表明,微涡旋絮凝过程中投药量对絮体的分形维数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运用计盒维数方法对测量热混合层所得到的温度脉动时间系列信号进行了详细研究,对等温界面(isotherminterface)截取时间点集合的分形维数D=log(N(r))/logr在一定的尺度范围内进行了估算,界面阀值温度范围为T±1.5T′(T,T′为测量点的平均温度和脉动温度),发现对同一热混合层垂直面的不同测量点存在相同的D=0.35±0.08  相似文献   
6.
樊晓一  乔建平 《灾害学》2006,21(3):33-35
利用多重分形分析了三峡库区万州区滑坡的空间分布。分析的结果表明,单一分形维数并不能完整地描述万州区滑坡的空间分布结构;运用多重分形得到滑坡的分维D0=2.610〉D1〉D2〉…〉D∞=1.864。分维值D∞=1.864是多重分形的下限。它相当于万州区滑坡最密集区域在空间上的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7.
活性污泥絮体的分形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阮晓东  刘俊新 《环境科学》2013,34(4):1457-1463
通过小角光散射(small-angle light scattering,SALS)实验确定出活性污泥絮体的分形区域,对絮体粒径分布进行了拟合分析,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对絮体在不同尺度下的形貌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污泥絮体是由一系列的絮团结合而成,絮体表面凹凸不平,有各种"孔洞","缝隙",絮体内部存在一系列的孔隙.较大尺度的絮体同时存在多种孔道结构,构成絮体中营养物和水流的运输通道;污泥絮体在0.5~50μm之间具有明显的分形结构,表明活性污泥絮体在较小的粒径时已经具有一定的分形特征,活性污泥的粒度分布属于Gamma分布方式,证明污泥絮体的成长过程是一种絮团-絮团的凝聚过程.  相似文献   
8.
选矿废水污染的土壤铜量与生物累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花石头河沿岸研究区植物的根部、茎叶进行采样分析,探讨了土壤铜含量和铜在植物体内的累积状况。结果表明,光叶蕨、三叶鬼针草、野牡丹、紫茎泽兰4种植物体内铜含量随着土壤铜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光叶蕨增量最大。植物根部铜生物累积系数(BF)与茎叶铜生物累积系数(BF)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但根部BF为1.311,茎叶BF为0.159,前者是后者的8.2倍。光叶蕨铜的累积能力最强,其次是紫茎泽兰,植物间铜生物累积系数没有显著性差异。各采样区土壤铜含量差异大,它们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无论是全株植物、根部,还是茎叶,BF值:公路边>山坡上>河边。青蒿铜的迁移系数(TF)最大,与其余植物的迁移系数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这4种植物之间铜的迁移系数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采样区TF均值以公路边TF值最高,其次是河边,最后才是山坡上。  相似文献   
9.
太赫兹成像系统相对于普通红外线成像系统而言,其受温度和烟雾密度的影响较小,将其引入火场环境侦测中能较好地解决火场环境能见度低的问题.但太赫兹波在火场烟气环境中传播时,会受到烟颗粒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影响,造成其传播特性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开展烟颗粒对太赫兹波衰减特性的影响研究.采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法进行模拟运算,结合烟颗粒分...  相似文献   
10.
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江中游小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鄂西地区土地合理利用与管理以及土壤结构改良提供借鉴.以下牢溪小流域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柏树林、蔬菜地、石坎农田、撂荒地、天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各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及稳定性差异.结果 表明:(1)柏树林、石坎农田、撂荒地和天然林土壤团聚体以>2 mm为优势粒级,平均为57.66%,蔬菜地以<0.25 mm微粒径团聚体为主,均值为60.86%;(2)林地(柏树林和天然林)土壤稳定性和抗蚀性要优于农用地(石坎农田和蔬菜地),耕地撂荒提升团聚体稳定性;(3)分形维数D与破坏率PAD、可蚀性K呈正相关,与团聚体直径(MWD和GMD)和水稳性大团聚体WR0.25呈负相关,分形维数较好反映小流域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抗侵蚀性.对流域内林区的封育是提升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最优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