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紫外预处理加强氯苯的生物滴滤净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试验采用主波长为185nm的低压汞灯为紫外光源、醚型聚氨酯海绵(PU-foam)为填料的紫外-生物滴滤塔联合装置净化氯苯废气.进气氯苯浓度为600mg·m-3、停留时间分别为92、69和46s时,联合装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9%、95%和80%;最大去除负荷达到59.6g·(m3·h)-1;联合装置和单独生物滴滤塔生物膜形成时间分别为20d和27d;联合装置的抗冲击能力较好,停留时间缩短至30s,联合装置去除效率可达75%以上,高于单独生物滴滤塔的去除效率(25%).对紫外-生物滴滤塔联合装置机制初步探讨表明,紫外氧化氯苯形成了水溶性较好的可生物降解的物质,降低生物滴滤塔氯苯的处理负荷,同时紫外辐照过程中产生的O3能有效地控制生物滴滤塔内微生物的过量生长,从而维持整个装置的最佳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2.
生物滴滤塔处理苯酚气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生物滴滤塔处理苯酚气体,考察了苯酚去除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物滴滤塔能高效处理苯酚气体,苯酚去除效率可达99.5%,长期运行平均去除效率在98%左右.适宜的运行条件为:停留时间20.6 s,循环液pH值7.0,喷淋密度1.67 m3·(m2·h)-1.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研究处理苯酚气体的生物滴滤塔填料表面的微生物,结果表明,生物滴滤塔内有5种降解苯酚的优势菌种:Polaromonas sp.、Acinetobacter sp.、Acidovorax sp.、Veillonella parvula和Corynebacterium sp..采用GC-MS分析出口气样,结果表明丙酮酸(CH3COCOOH)为生物降解苯酚的中间产物,并推测了苯酚生物降解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定向驯化活性污泥接种生物滴滤塔(BTF)同时处理甲苯、甲醇、丙烯酸乙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混合废气,考察BTF的长期稳定运行性能及微生物平均代谢活性.结果表明,混合气进口浓度低于910mg/m3时,BTF对VOCs混合废气总去除率可维持在80%以上,BTF可高效同步净化中低浓度VOCs混合废气;当进气负荷>120g/(m3·h)时,去除负荷趋于稳定,为100g/(m3·h)左右;CO2的生成量与混合废气的去除负荷的比值为1.731,表明BTF对此3种混合废气有较高程度的矿化;BTF对甲苯、甲醇、丙烯酸乙酯的降解行为符合Michaelis-Menten动力学模型,单位体积最大降解速率rmax分别是为90.9,50.5,58.5 g/(m3·h).平均吸光度(AWCD)值分析结果表明塔内微生物具有较高的代谢活性.  相似文献   
4.
生物滴滤器净化低浓度甲苯废气的非稳态工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法处理大气污染物时,经常会遇到条件波动或污染物间歇排放等非稳态工况。在不同非稳态条件下,考察了甲苯废气间歇排放对生物滴滤器净化性能的影响。实验方案分3种情况:无甲苯废气排放、无循环液供应或同时没有甲苯废气和循环液的供应。间歇排放时间从2~47 d不等。结果表明,不管何种形式的停运或故障,甲苯净化能力4 d以内基本不下降;停运时间超过5 d,则甲苯去除能力严重下降,仅为原来的1/3~1/2;停运时间在10 d以内,24 h内即可恢复,47 d的长期停运,3 d内也可恢复净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好氧条件下,对利用生物滴滤塔(bio-trickling filter,BTF)反硝化净化废气中NOx的过程进行了理论模型探讨,并用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在分析NOx在BTF内传质以及生物降解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NOx在气相和生物膜相的质量守恒方程,结合Fick定律和好氧条件下的Monod微生物反应动力学方程,最终得到了NOx在BTF中"吸附-微生物降解"过程的动力学方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结果表明,BTF中好氧反硝化过程为一级反应过程,利用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进口浓度、停留时间等因素对出口浓度的影响,对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物滴滤池对BTEX的去除及相应细菌群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预先驯化的菌群和活性污泥作为起始接种物用于生物滴滤池(BTF)中,研究评估了BTF去除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混合气体(BTEX)的性能,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BTF能在短时间内得到驯化,填料附着的生物量从第10 d的5.7 mg.g-1迅速增加至第30 d的112 mg.g-1.BTF能同时有效去除混合BTEX中的各组分,在进气负荷和停留时间分别为269.7 g.(m3.h)-1和39 s时,可获得的最大去除能力为216.6 g.(m3.h)-1.DGGE图谱表明,BTF中优势微生物种群主要来源于富集菌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运行时间发生变化,但在BTF上下空间分布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7.
生物滴滤器处理高温甲苯废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钟秦  李建林 《环境工程》2006,24(4):34-35,39
以甲苯为目标污染物,设计可控温的双塔生物滴滤器为净化装置,考察了高温条件下挥发性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性能,镜检确定了高温条件下降解甲苯的优势菌种。结果表明:(1)液相驯化菌种对气相甲苯适应性较差,挂膜120~140h可形成稳定的生物膜;(2)随甲苯废气温度升高,甲苯去除效率下降,40℃效率最高,60℃仍有一定的去除能力;(3)短杆菌和球形菌为降解甲苯的优势菌种,球形菌是高温优势菌;(4)温度高于40℃时降解产物中检测到有机中间产物。  相似文献   
8.
卢乐  黄少斌 《环境工程学报》2011,5(5):1124-1128
在好氧条件下,对利用生物滴滤塔(bio-tricklingfilter,BTF)反硝化净化废气中NOx的过程进行了理论模型探讨,并用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在分析NOx在BTF内传质以及生物降解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NOx在气相和生物膜相的质量守恒方程,结合Fick定律和好氧条件下的Monod微生物反应动力学方程,最终得到了...  相似文献   
9.
利用甲硫醚(DMS)降解菌Alcaligenes sp.SY1和丙硫醇(PT)降解菌Pseudomonas putida.S-1强化生物滴滤塔(BTF)处理DMS和PT的混合废气,研究了其挂膜启动及稳定运行阶段的降解性能,并考察了该系统同时去除H2S的能力.结果表明,BTF在DMS和PT进口浓度均为50 mg·m-3,EBRT为30 s的条件下,运行11 d即可完成挂膜启动,填料上的生物量明显增加,DMS、PT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0%和100%.系统稳定运行时,DMS和PT的最大去除负荷分别为8.7 g·(m~3·h)~(-1)和12.4 g·(m~3·h)~(-1),PT的去除效果更佳.DMS和PT混合废气在降解过程中,PT对DMS的降解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当PT进气浓度大于51 mg·m-3时,DMS的去除效率下降.BTF还能同时有效去除H2S,当混合废气中H2S浓度达到230 mg·m-3时,H2S去除率仍能高达98%,但是115 mg·m-3以上的H2S会对DMS的降解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A combination system of biotrickling filter (BTF) and biofilter (BF), adopting surfactant-modified clinoptilolite and surfactant- modified wood chip as the media respectively, was applied to treat H2S and NH3 simultaneously. The identification and sole carbon sources utilization patterns of isolates in the combination system were studied by Biolog system. The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Bacillus sphaericus, Geobacillus themoglucosidasius (55℃) and Micrococcus luteus (ATCC 9341) in BTF, and Aspergillus sydowii (Bainier & Sartory) Thom& Church in BE Among 95 substrate classes supplied by Biolog system, the carboxylic acids and methyl esters had the highest utilization extent for the four species, followed by the amino acids and peptides. The descending sequence of carbon sources utilization capability of isolates was A. sydowii (52.6%), M. luteus (39.5%), B. sphaericus (21.6%), and G. thermoglucosidasius (1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