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36个取代苯胺和苯酚类化合物对大型的急性毒性,应用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线性溶解能关系参数和分子连接性指数得出了该类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方程,这些方程可以用来进行该类化合物危害性初评.LSER法得到的QSAR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增大分子体积及偶极性极化性,均可增大毒性.化合物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氢键键合作用是导致该类化合物毒性高于其基本毒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用呼吸仪监测取代酚类化合物对活性污泥的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呼吸仪测定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活性。研究了九种取代酚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发现抑制效应与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最低未占轨道能级有着相关联系,并发现取代酚对活性污泥硝化细菌比起异养细菌有着更强的抑制。生物膜比活性污泥具有更好的耐抑制能力,驯化对抗抑制有明显的效果,增大污泥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毒害。  相似文献   
3.
基于表征成键原子的生物活性特征值Ai构建取代苯酚的自相关拓扑指数tT,并以0T1、T为结构描述符,分别建立了取代苯酚诱发浮萍萎黄、对日本长腿蛙蝌蚪的QSAR模型:pC=-2.4591+0.51730T-6.3888×10-21T,r=0.9778;24h-LC50=2.1269+1.1013×10-20T+3.4552×10-41T2,r=0.9676.它们的估算结果均优于文献结果,用Jackknife法检验,以上模型具有总体稳健性。  相似文献   
4.
以天然河流水作为微生物源 ,采用碘量法测定了 2 0种苯甲酸类化合物的 5日生化需氧量 ,并以其占理论需氧量的百分数作为表征生物降解性的参数 ,得出各类取代苯甲酸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能力为 :羟基 >氨基 >羧基 >甲氧基 >氯基 >硝基 ;对于同一种取代基 ,对位取代基化合物生物降解能力最大 ,而邻位、间位取代基化合物生物降解能力大体相同。计算了苯甲酸类化合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 ,并以 5日生化需氧量占理论需氧量的百分数为参数建立了 QSB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分子连接性指数5Xvpc、5Xp- 5Xvp 能较好地反映取代苯甲酸的生物降解性  相似文献   
5.
部分取代苯类在江水中的生物降解与结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27种取代苯类化合物在松花江江水中的生物降解性.采用量子化学MOPAC6.0-AM1法计算了化合物的分子量(MW)、生成热(Hf)、分子总表面积(TSA)及最高占有轨道能(EHOMO),结合辛醇/水分配系数lgp及酸解离常数pKa对其中22种化合物的BOD值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如下模型:BOD=105.73-0.439MW-0.076Hf-6.660lgPn=22,R2=0.821,SE=8.250,F=27.56,P=0.000应用所得模型对其余5个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预测.只有一个化合物的相对预测误差大于20%,为20.8%.平均预测误差为12.4%.  相似文献   
6.
取代芳烃对绿藻、斜生栅列藻急性毒性的自相关拓扑指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长君  唐自强 《环境化学》2002,21(4):371-375
本文提出新的原子生物活性值 (ai) ,由其建构自相关拓扑指数 ( mL) . 1 6种氯代芳烃对绿藻的急性毒性 ( -lgEC50 )与其0 L ,1L的回归方程为 :-lgEC50 =0 6 1 99+2 6 1 6 3× 1 0 - 6 1L2 5+ 0 0 0 92 0 L ,r=0 936 3. 1 8种苯酚、苯胺类化合物对斜生栅列藻的急性毒性 ( -lgEC50 )可以表示为 :-lgEC50 =1 1 374 + 0 1 4 4 71L0 6+ 0 0 0 2 70 L,r=0 95 35 .用Jackknife法检验 ,以上模型具有总体稳健性 .  相似文献   
7.
测定环境污染物对青海弧菌发光强度抑制的微板发光法研究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21  
以新型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sp.—Q67)为检测生物,以VeritasTM微孔板光度计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建立了测定环境污染物对发光菌发光强度抑制毒性的微板发光测试新方法.系统地研究了pH值、菌密度、反应时间等实验条件对发光强度的影响.应用该方法成功地测定了7种取代酚环境污染物对Q67的发光抑制毒性效应.提出应用非线性迭代最小二乘拟合法模拟环境污染物对Q67毒性的剂量-效应曲线(DRC),拟合效应与实验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通过拟合的DRC参数,准确地计算了污染物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对比有关文献方法,微板发光法具有更简便快捷,节省试剂药品,便于多次平行测定从而提高准确度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9.
研究了长江攀枝花、宜宾、泸州、重庆、涪陵、三峡、岳阳、武汉、九江和南京共计10个重点江段枯水期和丰水期表层水中19种多环芳烃(PAHs)及其15种衍生物(SPAHs)的分布和来源,评估了长江PAHs类污染的健康风险及时空差异.结果表明,长江表层水中∑PAHs、∑SPAHs平均浓度分别为(147.3±59.8)、(73.2±29.7) ng·L-1,检出率分别为82.9%、69.5%,其中2~3环(S)PAHs所占比例为79%.在SPAHs中,∑NPAHs(硝基取代PAHs)、∑MPAHs(甲基取代PAHs)、∑OPAHs(氧化PAH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7.0±4.5)、(24.7±15.5)、(17.1±11.9) ng·L-1.根据分子比值法及主成分分析可知,长江重点江段PAHs主要来源于生物质、化石及液体燃料燃烧,SPAHs主要来源于燃烧源和光化学转化,SPAHs及PAHs通过大气沉降汇入水体.采用毒性当量因子浓度计算对长江重点江段PAHs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枯水期具有致癌性PAHs的∑TEQBaP值(苯并芘毒性当量)较高,其中岳阳、武汉江段的BaP毒性当量浓度高于我国地表水规定阈值,应当高度重视长江流域PAHs在枯水期引起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36个取代苯胺和苯酚类化合物对大型溲的急性毒性,应用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线性溶解能关系参数和分子连接性指数得出了该类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方程,这些方程可以用来进行该化合物危害性初评。LSER法得到的QSAR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增大分子体积及偶极性-极化性,均可增大毒性,化合物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氢键键合作用是导致该类化合物毒性高于其基本毒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