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9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39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流域的昆虫病毒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江流域已发现约130种昆虫病毒,其中多数属杆状病毒科。昆虫病毒作为杀虫剂在本地区广泛应用,防治棉花、森林、茶树、蔬菜和牧草上的害虫,克服了化学农药的一些缺点,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还进行了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研究,该系统的研制已用于高水平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外源基因产物,获得医药产品,或者组建更有效的基因工程病毒杀虫剂。  相似文献   
2.
土壤是病毒在自然界主要的分布场所,也是病毒传播的一种媒介.对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冠状病毒在土壤中的存活与传播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究了病毒在土壤中吸附与存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冠状病毒均能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并能以土壤为介质进行传播,进而导致人体暴露;土壤微生物、含水量、土壤类型及温度是影响病毒在土壤中吸附与存活的主要因素,土壤微生物的存在、含水量的降低以及温度的升高可能阻碍病毒在土壤中的存活,黏粒含量及pH较高的土壤中病毒的吸附量与存活率较高,而金属氧化物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病毒的吸附量与存活率较低.基于上述分析,对病毒在土壤中存活与传播的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如系统开展我国土壤病毒的调查研究,加强病毒在土壤中存活、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等.研究显示,土壤在病毒的环境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忽视病毒经土壤传播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病毒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需具备3个相互关联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其中传播途径是一个关键环节.从环境传播的角度,综述了包括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等病毒在无生命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包括冠状病毒在内的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病毒能在多种无生命物体表面存活一定时间,进而可能通过物体表面进行环境传播,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物体材质、温度、湿度以及病毒载量等因素是影响病毒在无生命物体表面存活的主要因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等过程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期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病毒的环境传播防控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去除生活废水及污泥中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活废水中病毒的处理着手,通过实验测定病毒蚀斑形成数量(PFU),说明了生活废水中病毒数量的非恒定性和病毒易与污泥吸附的特性,以及常规废水处理方法对它们杀灭效率的不一致性,并分析了废水处理过程中几种杀灭病毒的方法,以及它们的不同效率和杀灭病毒的原理,探讨城市污水处理中病毒去除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实验表明,即使病毒剂量低到一个感染性病毒也可使人感染,并可在人群间造成传播。因此,水环境的病毒污染深为人们关切。 水中的致病性病毒主要来自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及医院废水。目前已从各种水体中检测出120多种危及人类健康的肠道病毒和其它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用最灵敏的方法试验,在100—1000L饮用水中应不含病毒。因此,病毒的浓缩技术是监测水中病毒的前提。 现在国内外使用的浓缩技术方法很多,但都不甚理想。我们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回收自来水和污水厂出水中实验性污染的病毒,以便选择具有快速、简便、适用性广泛、浓缩水样体积大和回收病毒效率高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针对医院在治疗病毒疾病病人如非典型肺炎病人过程中排出的传染性病毒污水,分析了污水处理中消除细菌及病毒病原的消毒方法如氯气、二氧化氯、臭氧和紫外线消毒等的特点,结合医院含病毒污水的水质组成和处理过程无病毒扩散和二次污染的要求,分别从高级氧化技术、新型生物技术及其结合提出医院病毒污水安全处理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黄地老虎NPV增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AsNPV)的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分别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混合感染三龄棉铃虫幼虫,发现此二种组分均能够提高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缩短半致死时间,降低半致死浓度。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验AsNPV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与粘虫颗粒体病毒增效因子(PsGV-SF)和HaNPV多角体蛋白的同源性,发现AsNPV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与  相似文献   
8.
大玉竹低聚糖硫酸酯抗HSV-2病毒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传统中药大玉竹中提取低聚糖Poos,用吡啶-氯磺酸法制备了它的硫酸酯衍生物S-Poos,产物经红外鉴定,证实Poos硫酸酯化后羟基连上硫酸基,硫含量为8.47%,取代度(Ds)为0.6体外实验研究了Poos、S-Poos对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的细胞毒怀和抗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活性。结果表明,Poos和S-Poos都无细胞毒性。Poos本身无抗病毒活性,对HSV-2引起的细胞病变和  相似文献   
9.
The Varroa mite (Varroa destructor) is implicated as a major disease factor in honey bee (Apis mellifera) populations worldwide. Honey bees are extensively relied upon for pollination services, and in countries such as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 where honey bees have been introduced specifically for commercial pollinator services,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any decline in honey bee numbers are predicted to be profound. V. destructor established in New Zealand in 2000 but as yet, Australia remains Varroa-free. Here we analyze the history of V. destructor invasion and spread in New Zealand and discuss the likely long-term impacts. When the mite was discovered in New Zealand, it was considered too well established for eradication to be feasible. Despite control efforts, V. destructor has since sprea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day,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the arrival of V. destructor in this country is compromised by a paucity of data on pollinator communities as they existed prior to invasion. Australia’s Varroa-free status provides a rare and likely brief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the global bee research community to gain understanding of honey bee-native pollinator community dynamics prior to Varroa invasion.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典型土壤对病毒等温静态吸附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室内等温静态批量平衡吸附实验,采用3种常见的等温线(Freundlich方程、Langmuir方程和Temkin方程)对2种病毒(MS2和X174)在2种处理(非灭菌和灭菌)条件下的6种土壤(红壤土、红粘土、乌栅土、黄泥土、沙质潮土和壤质潮土)中的吸附行为进行了回归拟合.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均表明,土壤性质、病毒性质、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对病毒在土壤中吸附行为均具有重要的影响.红粘土对MS2和X174的平均吸附比例几乎能达到100%,而2种潮土(沙质潮土和壤质潮土)相对较弱;总体来看土壤对X174的吸附能力高于MS2,但灭菌后的土壤对MS2的吸附能力却高于X174.在数值模拟中,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均具有理想的相关性.Freundlich方程能够表现出病毒浓度对其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尽管Langmuir方程能够应用于土壤对病毒吸附能力的比较,但本研究中不能应用Langmuir方程来计算土壤对病毒的最大吸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