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4篇
基础理论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菜园土壤磷素解吸模型与淋溶流失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减少菜园土壤P面源污染,通过土壤解吸试验和种植叶菜的盆栽渗漏水收集试验,得到土壤P解吸模型,并建立解吸特征值与土壤渗漏水P浓度的关系.6种供试土壤的解吸试验表明,土壤镉解吸模型需经过修正才能较好地拟合土壤P解吸曲线,并求得土壤P可解吸量Q、土壤溶液初始P浓度和缓冲系数等解吸特征值.提出"双速率转折点"概念预测土壤P流失潜能,当耕层土壤P解吸特征值超过"双速率转折点"时,土壤渗漏水P浓度将以非线性形式显著增加.若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二级标准(3mg/L)作为土壤渗漏水P的限值,则Q(水土比为20:1时的水溶性P)应<10.5mg/kg,并进一步得出各土壤的"环保施肥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明施肥量对稻田CO_2排放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福州平原稻田对照(CK)、常规施肥组(CG)和倍增施肥组(BZ)的CO_2排放及其温度敏感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CK、CG和BZ的CO_2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2.33~3181.97、30.68~3701.05和32.81~3206.29 mg·m~(-2)·h~(-1),CG的CO_2排放通量比较CK增加了14.16%,BZ的CO_2排放通量较CK增加了8.04%,CK、CG和BZ之间CO_2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p0.05);稻田CO_2排放与土温(r=0.683,p0.01)、株高(r=0.820,p0.01)及含水量(r=0.309,p0.05)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CK、CG和BZ的CO_2排放通量与土温和气温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42,p0.01);CK、CG、BZ的Q_(s10)值和Q_(a10)值分别为28.13、18.88、13.24和9.86、7.64、6.35,CK的温度敏感性显著高于CG和BZ(p0.05),施肥显著降低了稻田CO_2排放的温度敏感性(p0.05).  相似文献   
3.
求导了水稻目标产量的预测方程,不同氮钾施用水平的等产方程,以及氮钾最佳配比方程。根据上述方程推导出地力产量为6345kg/hm2的水稻田目标产量为8589kg/hm2,N与K2O施用量的最佳配比为11.22,即N139.4kg/hm2、K2O170.6kg/hm2。  相似文献   
4.
杨硕欢  张保成  王丽  胡田田 《环境科学》2016,37(12):4780-4788
为揭示水肥用量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_2排放的综合影响,试验设高水W1(90 mm)、中水W0.85(76.5 mm)、低水W0.7(63 mm)这3个灌水水平,300、255、210和0 kg·hm~(-2)这4个施氮水平和90、76.5、63和0 kg·hm~(-2)这4个施磷水平,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夏玉米地土壤CO_2排放进行原位观测,分析土壤CO_2排放对水肥调控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玉米季农田土壤CO_2排放呈双峰曲线,主峰值出现在拔节期至抽雄期,次峰出现在抽雄至灌浆期,其他阶段排放通量较低.W1在高肥F1(N 300 kg·hm~(-2),P2O590 kg·hm~(-2))和低肥F0.7(N 210 kg·hm~(-2),P2O563 kg·hm~(-2))水平下全生育期土壤CO_2平均排放通量均显著高于W0.7(P0.05);中肥F0.85(N 255 kg·hm~(-2),P2O576.5 kg·hm~(-2))和F0.7水平下,W0.85与W0.7差异不显著(P0.05).W1水平下,F1比F0.7显著增大14.82%(P0.05);W0.85水平下,F0.85比F0.7显著增大8.03%(P0.05);而W0.7水平下各施肥水平间无显著性差异.单施氮(N 210 kg·hm~(-2))或磷(P2O563 kg·hm~(-2))、氮磷配施(N 210 kg·hm~(-2)、P2O563kg·hm~(-2))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显著增加23.70%、19.00%和12.30%,且氮磷交互作用极显著(P0.01).方差分析表明,供应水平相差15%时,水肥交互作用对全生育期土壤CO_2平均排放通量影响不显著(P0.05),而对土壤CO_2累计排放量影响显著(P0.05);供应水平相差30%时水肥交互作用对全生育期土壤CO_2平均排放通量和累计排放量均影响显著(P0.05).可见,灌水量、施氮量、施磷量单因素均显著促进土壤CO_2排放,而氮磷配施起抑制作用.土壤CO_2排放与水、肥供应水平均有密切关系,水肥交互显著促进了土壤CO_2排放,通过水肥联合调控可有效调节土壤CO_2排放.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高产杂交水稻的施肥量,通过回归分析建立的土壤养分自然供给量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之间的双曲线方程和水稻产量与养分吸收量之间的幂函数方程,阐明了土壤养分自然供给量随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水稻产量与养分吸收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介绍了根据土壤养分含量测定值和由这两个方程演算而得的值,运用公式计算水稻计划产量的施肥量的方法,为高产水稻的计量施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施用生物质炭基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利用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花生壳、猪粪炭堆肥和生活废弃物这5种原料的生物质炭与化肥混合制作炭基复混肥,进行水稻生产的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生物质炭基肥处理下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复混化肥比较,炭基肥处理施氮量减少19.94%,但水稻的经济产量提高6.70%以上,其中小麦秸秆炭基肥处理增产幅度最高,达39.34%.炭基肥处理可显著提高水稻每穗总粒数和单穗重,水稻籽粒与茎叶吸氮量比值提高11.64%(花生壳)~59.91%(生活废弃物),说明施用炭基肥可促进氮素向水稻籽粒的分配.施用炭基肥料可明显提高水稻的氮素偏生产力、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稻谷生产率,其中氮素偏生产力较常规复混化肥提高33.41%(玉米秸秆)~74.09%(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基复混肥是一种可以替代传统有机无机配合施肥的节氮肥料,小麦秸秆炭基肥在减少肥料投入、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面具有较好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7.
限制化肥使用量与改善环境污染的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化肥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物资,但过量施用会引起诸多环境问题。所以最大量的施肥以达到增加产量的办法是不可取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观测表明,即使对土壤施肥量比目前推荐施肥量减少20%,也不会使产量比目前减少2%以上。因此要例题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这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柑橘园施肥量对土壤氮淋失及残留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以三峡库区秭归县生态站所在流域内的柑橘园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0~20、0~40、0~60 cm深度的原状土柱淋溶试验对不同施肥量对柑橘园土壤中氮素淋失及残留量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中设置4种施肥处理,为不施肥处理(CK)、低氮施肥处理(T1:250 kg·hm~(-2))、中氮施肥处理(T2:500 kg·hm~(-2))、高氮施肥处理(T3:750 kg·hm~(-2)).结果表明:①柑橘园土壤中氮素淋失的主要形态为硝态氮(NO_3~--N),占总氮(TN)淋失量的36. 93%~60. 07%,铵态氮(NH_4~+-N)的比例为4. 40%~5. 79%.土壤中NO_3~--N残留量占TN残留量的比例为11. 31‰~45. 66‰,NH_4~+-N残留量的比例为1. 05‰~2. 07‰;②相同深度的柑橘园土壤中,氮素的淋失量和残留量与施肥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施肥量下土壤中TN的淋失量和残留量分别为11. 35~30. 11 kg·hm~(-2)和0. 30~1. 86 g·kg~(-1).其中,NO_3~--N和NH_4~+-N的淋失量占TN淋失量的比例在T2处理下达到峰值,NO_3~--N和NH_4~+-N的残留量占TN残留量比例峰值分别出现在T1和T2处理;③相同施肥量下,土壤中氮素不同形态的淋失量和残留量受土壤深度影响的差异较大.施肥后,NO_3~--N淋失量和残留量的峰值分别出现在20cm和40 cm深度,NH_4~+-N淋失量和残留量的峰值主要出现在20 cm深度.从试验中的结果推论,0~40 cm土柱中的中氮处理更有利于肥料氮向无机态氮转化以供植物吸收并降低施肥后氮素淋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