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篇
基础理论   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行为给土壤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壤沙化、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土壤污染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展开讨论,分析各种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不同潜育化土壤诊断指标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原位测定,室内分析和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垸田土壤潜育化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物质变化,其中以活性还原物质量,Al2(SO4)3溶液提取的亚铁量和氧化还原电位三者变化最为显著。活性还原物质量和亚铁量与潜育化作用强度正相关,而氧化还原电位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南方丘陵区土壤潜育化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明彪  舒芬  宋光煜  胡恒 《生态环境》2002,11(2):197-201
依据近年来潜育化土壤的研究资料,分别就南方丘陵区土壤潜育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潜育化土壤主要类型及诊断指标,生态环境建设等进行了综合讨论。  相似文献   
4.
5.
平原湖区潜育化水稻土改良与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平原湖区农业持续发展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潜育化水稻土改良与利用,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总结。阐明了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潜育化水稻土分布、成因、类型、特性及障碍因素,并着重对采用耐潜(渍)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组合)、开沟治渍、水稻垄作、优化施肥、水旱轮作等改良利用技术及其组装配套的综合改良利用技术体系的试验研究作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对改良利用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长江中游四湖地区地下水动态观测数据分析得出,长江对沿岸平原地下水影响程度随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弱。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确定了潜育化、沼泽化土壤在四湖和沿庭湖地区分布以及潜在威胁面积。并依此分析了三峡工程对土壤潜育化沼泽化的影响。在大量调查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当地的潜育化沼泽化土壤改良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7.
潜育化水稻土存在渍、冷、烂、闭(气)、毒及缺素等障碍因素,采取水旱轮作是改良利用潜育化水稻土极其重要的措施.研究表明,水旱轮作可以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能,提高氧化还原电位,减少还原物质,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提高其活性,增加土壤速效养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并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获得全年农业增产增收增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四湖地区水稻土潜育化的发生、类型及其肥力特性,对该区潜育化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了评估。阐述了地貌、水文环境、水利工程及耕作制度等因素与水稻土潜育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根据该区潜育化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提出了对潜育性水稻土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总原则,并认为应实行宏观治理与微观改造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改良与利用相结合等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地下水动态和土壤潜育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长江中游四湖地区地下水动态观测数据分析得出,长江对沿岸平原地下水影响程度随距离蛎而逐渐减弱,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确定了潜育化、沼泽化土壤在四湖和洞庭湖地区分布以及潜在威胁面积,并依此分析了三峡工程对土壤潜育化沼泽化的影响。在大量调查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当地潜育化沼泽化土壤的改良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
江汉平原不同类型的渍害低产田面积已达2.9×105 hm2;综合治理农田渍害、改良利用涝渍低产田,长期以来一直是该区农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文章从区域水文地质、地貌条件、恳殖和耕作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综合治理农田渍害和改良涝渍低产田的对策。根据对现有资料的分析,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还难以从根本上阻止江汉平原农田渍害和土壤潜育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