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6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原代培养背角无齿蚌鳃细胞的镉毒性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淡水贝类背角无齿蚌鳃细胞的原代培养途径,并阐释其在评价水体Cd2+毒性效应上的潜力,本研究比较了不同酶分解方法(链霉蛋白酶、胰蛋白酶)的鳃细胞存活率差异,并分析了L-15培养基中不同血清浓度(10% FBS、20% FBS)对鳃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细胞置于20℃生化培养箱中培养.进而根据Cd2+对鳃细胞的LC25值设定0.0625、0.125、0.25、0.5和1.0 mg·L-1 5个Cd2+理论浓度梯度,对原代培养的鳃细胞进行24 h暴露,分析了细胞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0.025%链霉蛋白酶在4℃分解16 h的鳃细胞存活率为98.2%±0.2%,显著高于0.25%胰蛋白酶在26℃分解30 min的89.4%±3.5%鳃细胞存活率(p<0.05);L15培养基加入10% FBS的细胞存活率总体显著高于添加20% FBS的细胞存活率(p<0.05).在上述较佳的分解和血清浓度组合条件下,细胞培养120 h后,其存活率仍高达90.1%±4.7%.鳃细胞活力随着Cd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两者之间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p<0.05);随着Cd2+浓度的增加,SOD和AcP含量总体增加,而CAT含量呈现出"诱导-抑制"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初步建立了较为适宜的背角无齿蚌鳃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并揭示了其原代培养鳃细胞的细胞活力及SOD、CAT、AcP水平,具有作为评价水环境Cd2+毒性/污染的生物指标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环境教育》2006,(12):F0002-F0002
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4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面积367平方公里为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三个高新区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长江口滨岸带无齿相手蟹体内的重金属元素分析表明:无齿相手蟹体内的Zn、Cr、Ni三种元素季节分布的总体趋势是夏季>春季>秋季。无齿相手蟹对重金属元素的累积也存在着地点间的差异。青龙港、浒浦两地的无齿相手蟹对Cu、Pb、Cr、Ni的累积量都很高,东海农场和崇明东滩的无齿相手蟹对Zn的累积量较高。对无齿相手蟹、沉积物、悬浮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分析表明,无齿相手蟹对重金属Cu有一定的富集能力,适于做长江口滨岸带Cu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保护中华绒螯蟹栖息地和种质资源,科学评估长江蟹类的营养关系及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在长江靖江、新开沙及狼山沙3个采集区域的中华绒螯蟹和无齿螳臂相手蟹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并根据δ13C、δ15N值分析二者的生态宽幅及营养生态位面积。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δ13C、δ15N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华绒螯蟹的δ13C值频率分布相对集中在-25.00‰~-23.00‰;无齿螳臂相手蟹的δ13C值频率分布相对集中在-26.00‰~-24.00‰,表明两种蟹均对某种饵料生物有所偏好,且中华绒螯蟹的δ13C值频率分布范围大于无齿螳臂相手蟹,表明其食物来源更广。中华绒螯蟹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营养生态位存在重叠,表明二者存在饵料竞争关系。其中靖江江段两种蟹的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表明二者在靖江江段食物竞争最激烈。中华绒螯蟹的δ13C值变幅(CR)、δ15N值变幅(NR)及营养生态位总面积(Ta)均大于无齿螳臂相手蟹,说明中华绒螯蟹对于饵料资源的竞争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5.
通过选用昆明市第五污水处理厂的一级A标出水和水处理厂外排污泥作为静态实验环境,研究不同混养密度下铜锈环棱螺、椭圆背角无齿蚌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环境的净化性能,筛选出净化效果较好的放养密度。结果表明:放养30 d,铜锈环棱螺、椭圆背角无齿蚌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环境的水质、底质均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扣减空白对照影响,水中COD、TP、NH3-N及底泥有机质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2.26%、26.10%、25.60%和25.69%,底泥厚度平均减少3.8 cm;与对照相比,放养螺蚌45 d内水均能清澈见底,透明度均>70 cm,能明显稳定水体透明度,改善水环境。综合螺蚌生长适应性和净化效果考虑:污水处理厂再生水静态环境中,螺蚌混养密度应≤3 000 g/m3,在2 000~2 500 g/m3为宜,其中铜锈环棱螺的最适放养密度在400 g/m3,椭圆背角无齿蚌为1 600~2 100 g/m3。  相似文献   
6.
两种消化方法对无齿相手蟹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样品分别经湿灰法和干灰法消化处理后,测定其Zn,Cu和Pb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消化方法对样品中Cu含量的测定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对Zn和Pb含量的测定都有显著的影响,湿灰法处理后样品中Zn和Pb含量的测定值均普遍高于干灰法处理后相应的测定值。根据本研究结果可知。测定Cu含量的生物样品可用常规灰化温度进行处理,而测定Zn和Pb含量的生物样品宜用低温灰化技术进行处理。图6表1参12  相似文献   
7.
Zn、Cu和Pb在无齿相手蟹体内的积累和分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一种习见的大型底栖动物无齿相手蟹Sesarm dehaani为研究对象,分析了Zn、Cu和Pb在该动物体内的积累和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无齿相手蟹对这3种重金属的积累在不同部位间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在不同样点间差异都不显著。动物对Zn和Cu积累能力最强的部位都是鳃,最弱的部位分别是内脏和螯肢。无齿相手蟹各部位对和Pb的积累均很低,且对Pb的排泄明显大于吸收。污染评价表明,本研究所有样点的无齿相手蟹均还没有受到Zn、Cu和Pb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应用电子显微探针元素分析技术,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贝壳(棱柱层和珍珠层)进行了19种元素(Ag、Al、Au、Ca、Co、Cu、Fe、Hf、Mg、Mn、Mo、Na、Re、Se、Sn、Sr、Tl、V、Zn)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元素面分布分析和定量线分析结果均直观而明显地表明:贝壳中Ca含量最高,Hf、Re、Mn、Al、Co、Fe、Sr、Cu和Na的含量较低,而Au、Mg、Tl、Zn、Sn、Ag、V、Mo和Se的含量甚少.Mn在珍珠层的分布高于棱柱层,壳顶区域的珍珠层的含量(0.087±0.045)%显著高于棱柱层(0.030±0.025)%(P<0.05),腹缘区域的珍珠层的含量(0.072±0.055)%亦显著高于棱柱层(0.044±0.025)%(P<0.05),而其余元素在贝壳中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水样、沉积物和背角无齿蚌中汞含量的测定,研究杭埠-丰乐河汞的污染特征,并利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评估了汞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水样总汞的浓度为0.04~0.20μg/L(均值为0.10μg/L),H5、H9、F2、S4和S5处水样中汞含量超过地表水Ⅲ类限值.沉积物中汞、甲基汞含量分别为29.13~251.49μg/kg(均值为65.42μg/kg)和0.22~3.31μg/kg(均值为0.68μg/kg),H5、H9和F2处沉积物中汞为轻度污染,S4、S5为偏中度污染,工业排污是主要污染来源.背角无齿蚌中汞、甲基汞含量分别为101.34~171.15μg/kg(干重)和54.22~89.63μg/kg(干重),均符合GB18406.4-2001中汞的限量要求.背角无齿蚌对汞和甲基汞均有明显的富集,其组织对汞的积累也具有明显选择性(浓度高低依次为:外套膜 > 内脏 > 腮和肌肉).背角无齿蚌中汞含量与水和沉积物中汞含量相关性良好,表明背角无齿蚌作为指示生物其生物监测结果可进一步验证水和沉积物中的汞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基质分散固相萃取-同位素稀释-HPLC-MS/MS法同时测定三角帆蚌肉中9种N-亚硝胺类化合物(NAs),通过优化前处理和仪器条件,使方法在5.00μg/L~2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2.58μg/kg~8.86μg/kg。对样品做2个质量比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各组分的平均回收率为78.1%~90.3%,RSD值≤6.8%。将该方法用于测定20个河蚌样品,9种NAs均为未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