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勤沙区的起沙风速是≥5m/s;在当地农作物中,籽瓜对风害最为敏感,农作物的有害风速是10≥m/s;一年当中,大风出现2个峰值,第1个峰值出现在4-7月份,这是流沙活动和风害的主要季节,第2人峰值出现在11月份,这是流潲活动的又一个季节;在当地的灌木固沙林和机械沙障固少措施中,胡麻杆沙障-梭梭林的价值系数最高,粘少障-梭梭林次之,单纯的麦草沙障的价值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2.
建议设立『国家生态特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但遗憾的是,很多地区的经济及环境建设模式却区别不大。例如生态建设方面,过去几十年我们走了一条“部门工程模式”之路,即不管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而实行统一的标准和技术。如颊受争议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在荒漠和草原地区大量种植树木,结果树木大批死亡,浪费了国家宝贵的生态建设经费。这些工程措施中相当一部分脱离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少难免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尽管投资巨大,却形成了“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整体恶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花山煤化工园区基本情况,从花山特殊的生态功能区,防护林建设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防护林建设改变当地小气候,发挥多功能防护作用等方面阐述了建设沾益县花山煤化工园区防护林的必要性,并对其防护林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游防护林健康评价对提高防护林生态服务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基于“压力 状态 响应”分析框架,选取20项指标建立了长江上游防护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技术修正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运用等级赋分法对评价指标无量钢化,使不同区域的防护林健康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利用健康指数法对官司河流域的主要防护林群落马尾松林、柏树林、栎树林、松柏混交林、桤柏混交林健康水平进行定量化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官司河流域防护林综合健康指数为46.95,各种类型防护林健康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栎树林(55.43)>桤柏混交林(52.54)>松柏混交林(50.84)>柏树林(49.68)>马尾松林(38.92)。研究结果对于长江上游防护林的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碳贮量及固碳潜力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八五”期间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经典的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物量碳密度和碳贮量,并根据不同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了该地区当前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575 t/hm2;碳贮量为1 39459 Tg (1 Tg = 1012 g),其中林分(包括经济林)碳贮量为1 20430 Tg,灌木林为13437 Tg,竹林为5592 Tg,三者分别占总碳贮量的8636%、963%和401%。整个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36856 Tg/a。位于本区西部的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和西部高山峡谷区,其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较高,而东部地区的川鄂山地长江干流、鄱阳湖水系以及洞庭湖水系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上游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江汉平原湖区农田防护林的小气候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区域开发中,平原湖区的林业发展潜力很大,同时,湖区农田防护林的建设,也是促进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防护林能进一步改善湖区小气候环境,尤其对保障农业生产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江汉平原湖区的农田防护林网内的小气候效应温度,湿度,风速等要素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我们得出的结果表明:江汉平原湖区农田林网的建设,除提供工农业生产所需的林木外,随着林木的增多,林网的完善,还可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相似文献   
7.
阐明了能使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功能达到持续和稳定提高的造林和经营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8.
加强防护林种植建设和管理是我国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内蒙古呼和浩特防护林的退化严重,是我国现行退化防护林建设改造和更新的第一批试点区域。经过试点调查研究发现,呼和浩特森林土地质量较差,干旱和风沙较多,且存在一些生物灾害以及防护林老化的问题。加上林业种植、经营技术存在缺陷,也加速了防护林的老化。文章以典型的防护林建设为重要内容,在总结呼和浩特防护林种植建设现状,发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其防护林种植建设与管理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上海滨海地区风况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eatherhawk全自动气象站对上海浦东新区沿海水杉防护林系统内外风况的时空动态进行为期3 a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风况分布特征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特点基本相符;(2)水杉防护林系统对风速有明显的削弱作用;(3)风速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日出时分,而峰值一般出现在正午时分;(4)随着季风环流对风向与风速的影响,防护林的防风效应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徐凤璟  黄懿梅  黄倩  申继凯 《环境科学》2024,45(4):2342-2352
微生物主要通过“体外修饰”和“体内周转”途径影响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累积,而不同的植物输入引起的微生物养分限制对两种土壤有机碳(SOC)组分累积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因此,以陕西省米脂县的撂荒地为对照(CK),测定人工林建设的第3、13、20和37 a的0~5、5~10和10~20 cm土层中SOC、POC和MAOC含量及用于计算养分限制的土壤胞外酶活性,探讨防护林建设过程中SOC积累的微生物养分限制机制.结果表明:(1)ω(SOC)、ω(POC)和ω(MAOC)分别3.14~8.35、0.44~1.87和1.99~6.72 g·kg-1;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在林地建设第3 a时均显著低于CK(P<0.05),且随防护林建设先增加后降低:0~5 cm和5~10 cm中SOC和MAOC含量在第20 a达到最大,但总体低于CK;10~20 cm中二者在第13 a达到最大且高于CK;0~5 cm和5~10 cm中ω(POC)在第37 a达到最大,10~20 cm中在第13 a达到最大.(2)0~5 cm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第2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