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3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40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64篇
综合类   646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30篇
灾害及防治   224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4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海南岛陆及沿海地震与爆破数字记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地震观测精度和监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通过对海南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和爆破两种波形特征的分析,总结出识别地震与爆破波形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东省阳春市春湾镇龙虎坑村柴草自燃现象与地震活动时间序列以及对自燃区地质地貌、断层气测量等研究,认为,自燃现象与强震活动有密切的对应关系;柴草自燃现象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加强的窗口效应.  相似文献   
3.
4.
岷江上游崩塌滑坡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为长江—级支流,上游长330km,自1986年以来,发生崩塌滑坡200余处,体积约2.1亿m ̄3。作者研究了岷江上游崩塌滑坡的分布规律。采用统计指标法,将岷江上游分为三种不同的崩塌滑坡分布密度区:①UXS.高密度区;②MXS,中密度区;③LXS_3低密度区。  相似文献   
5.
闵祥仪 《灾害学》1993,8(2):48-48
1991年3月26日上午我正在浙江省地震局五楼教室上课,突然被外面“叮叮哐哐”的玻璃窗的响声惊呆,转身一看外面,原来刮起了大风,风力估计有五六级。令人惊奇的是:光线猛然间黑了许多,就连相邻的住宅楼也消隐在黑色天幕之中,分辨不出楼房的轮廓。我排除了日蚀的可能性之后,立即步出教室,从走廊俯视外面情景,确实稀奇:杭州大学门前马路上的大、小汽车一律亮着大灯,叭喇声响作一团,光控的路灯也自动合闸大放光明。马路  相似文献   
6.
地震区划图是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图件,地震区划编制工作是各国建设中必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工程建设地震设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设需要,每隔若干年,编制一代新的地震区划图,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本文就我国地震区划工作的历史、早期工作、发展阶段和科学思路等几个问题,作了概略性介绍。  相似文献   
7.
2002年3月31日,台湾发生7.2级地震,正在施工的台北金融大楼(已盖到56层)有十多人伤亡,此次地震损失的处理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据悉,而复工的台北金融大楼工程,又于5月15日再次遭受6.4级地震,致使台湾公众反对高层建筑呼声强烈.  相似文献   
8.
长阳县鄂西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全县历年统计规模滑坡184处(其中土质滑坡152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1.3%。为探究长阳县土质滑坡特点,在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变维分形方法得出滑坡影响因素排序为:降雨量>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度>坡高,并求取了各影响因素的分维值,为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工程抗震提供精确的设计依据,提供科学合理的地震动参数,提出科学合理的设防要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破坏性地震造成的损失,从而达到有效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防震减灾文化的组成、创建动力及其方法进行了探讨。初次提出了防震减灾文化的概念,并对创建防震减灾文化的目的和如何创建、弘扬防震减灾文化提出了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